图书出版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研究

2015-05-30 00:47赵朋举
出版广角 2015年7期
关键词:编校出版单位选题

赵朋举

当前我国的图书品种越来越丰富,新闻出版总产值也越来越高。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新闻出版总产值已达到1.82万亿元,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已达到世界第一。由此可见,图书出版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据重要比例。然而,在大规模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困扰出版单位的是单品种图书销量直线下滑,图书出版总体质量的控制不达标。图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具有精神属性,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学习,引导人们对事物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许多质量不合格的图书流入市场,就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如何对图书整体质量进行有效、科学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出版社体制改革和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图书出版应引入项目管理机制。一本图书,从选题策划开始,经过组稿写作、编辑加工、印装完成、图书销售、重印再版,直到最终库存图书报废这一系列过程,构成了图书出版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图书出版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就是对上述各个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计划和质量控制,以控制好图书的整体质量。

一、图书出版项目质量计划

图书出版项目质量计划是指确定所出版图书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和如何达到这些质量标准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它是围绕图书出版项目所进行的质量目标策划、全生命周期过程策划以及确定相关资源等活动的过程。

图书出版项目的质量目标策划有两项主要内容:图书产品质量和销售质量。对于前者,《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四项中有任何一项不合格,整个图书就不合格。图书产品的销售质量是指项目的营销推广人员实现既定销售目标的程度。在当前同类图书产品数量增加、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销售质量已成为决定一个图书出版项目成败的关键。

图书出版项目的质量计划是项目质量管理成功的保障。项目管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即质量是策划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我们现在对已经出版的成品书进行质量检查,是一种十分落后的管理方法。要保证出版质量,就要保证质量计划的准确实施。

二、图书出版项目质量控制

根据图书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并结合实际图书出版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图书出版项目质量控制可以分解为选题策划阶段、组稿写作阶段、编校阶段、发稿印装阶段、市场营销阶段、重印再版阶段以及图书报废阶段这七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每一阶段的控制重点各有不同。

1.选题策划阶段的质量控制

选题策划阶段由策划编辑、编辑部主任及出版社选题论证小组共同来完成。选题策划是图书的基础,选题质量是图书质量构成要素中影响最大、最致命的要素。如果对图书选题策划质量不严格控制,便会滋生大量的劣质选题。选题策划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既包括选题立项阶段的预防性控制,也包括选题实施阶段的适时控制。但就其效果而言,应当以预防性控制为主。预防性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确定选题方向。结合策划编辑自身专业优势或者学科特长,并针对市场需求分析、理论实践前沿分析选择出版方向,进而初步拟定选题策划。选题方向的确定是出版单位的重大决策,选题方向确定之后,就必须根据既定的选题方向取舍待立项的选题。

第二,论证选题的可行性。现有的选题三级论证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通过三级论证,淘汰背离选题方向的选题,仿制、雷同等低水平重复的选题,以及伪书选题。另外,还得有专家论证。重要选题和重大选题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以保证选题的切实可行。

第三,优化选题结构。一是优化选题的品种结构。一个时期的选题不宜过于分散,要适当集中,以形成系列、形成规模。一般选题、重点选题和重大选题三者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国家重点选题、省级重点选题和社内重点选题三者之间也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二是优化选题的期间结构。要保持中长期选题和年度选题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如果中长期选题太少甚至没有,年度选题就容易失去明确的方向,甚至导致短期行为。

第四, 物色目标作者。出版社在策划选题的同时还要物色目标作者,及时与目标作者沟通。目标作者一般是这个专业领域内比较权威的专家,编辑在策划之初即需要与之沟通,一方面能启发策划选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后期顺利的实施。

第五,实施专业定位控制。专业定位控制主要是对目标作者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其专业背景、写作水平及是否有出版经验等进行评估。作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书稿的质量,只有找到合适的作者,选题才可以立项。专业化定位对于发挥专业人才作用、资源优势作用、增强图书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选题质量宏观调控方面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建立了两项制度:一是年度选题计划审批和备案制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不符合国家法规、规定的选题可以进行调整或通知撤销;二是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列入备案范围的重大选题,未申报备案或上报后未得到备案答复的,不得出版。出版单位自己也建立了专家审核制度,聘请行业专家审核选题。

图书选题策划质量是图书质量的构成要素之一,只有正确理解图书质量的内涵,才不会将图书质量等同于编校质量,也才不会忽视选题策划质量。只有认识到选题质量的重要性,才会自觉地根据选题质量优劣的衡量标准,恰当地取舍图书选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选题策划质量。

2.组稿写作阶段的质量控制

组稿写作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由作者和策划编辑完成的。

首先,作者根据选题策划报告与策划编辑进行内容结构和体例格式的探讨。

其次,编辑要进行样稿审读,以进一步判断作者的写作水平,全面评价其是否适合本项目的实施。同时,编辑也可以及时修正在体例格式策划上的一些细节问题,以对书稿总体质量进行全面把关。编辑应将出版社的相关规定和工作手册发给作者,向作者介绍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以及具体写作要求等。

最后,控制写作进度,确保作者按时交稿。出版的节点往往也决定一本书生命周期的长短,控制作者合理的写作进度十分重要。

3.编校阶段的质量控制

编校阶段主要是指“三审三校”阶段,这是精神产品的物化阶段,也是由“稿”变成“书”的阶段。编校阶段是保证图书质量的中心环节和重点环节,由责任编辑、校对人员及审稿人员共同完成。“三审三校”一遍都不能少,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关键要有与“三审三校”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三审三校”实施阶段,责任担当者都要上交对书稿质量的评价性文字材料,有关部门要对稿件质量打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作为对编校人员书稿质量管理的考核依据,并与其绩效、职务或职称挂钩。

另外,要加强对校对质量的控制。现在作者交的稿件大多为电子稿,校对重点应由“校异同”转向“校是非”,这就要求校对人员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数据表明,使用校对软件可使图书中的一般性、常识性错误减少一半以上,将电子稿件与校对软件结合使用是此阶段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

4.发稿印装阶段的质量控制

印刷装订是图书的物化过程,印装质量直接影响图书的外观和视觉效果。该环节主要由出版单位相关部门、印刷厂和责任编辑共同完成,主要依据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制度。出版单位应选择有资质的印刷企业,并实行考核淘汰制度,对图书的印装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印装中的质量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出版单位要重视装订前的样书检查,由责任编辑和出版单位相关人员进行装订前的样书检查,待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成批装订。批量图书入库前还应有一个抽检过程,不合格的图书不能入库。

5.市场营销阶段的质量控制

图书市场营销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由出版单位的发行部门、经销商等图书销售单位完成。随着图书出版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图书质量的评价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质量的控制愈加凸显市场检验的功能。就商品的本质属性而言,市场检验具有更多的客观性。因此,加强对图书质量市场营销的控制,建立相应的营销评价机制,是当前出版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

营销管理主要体现在销售质量和服务质量两个方面。销售质量包括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性价比、销售周期和资金周转率等内容;服务质量主要指售前售后服务,包括读者信息反馈、邮购及网上服务等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和品牌产品的成长法则,品牌往往是靠大营销来支撑的。只有借助市场法则的力量,图书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因此,品牌图书和图书整体质量的提高,也要更多地借助于加强营销质量的控制来实现。

营销质量应该是图书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和图书内容、编校质量一样,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以体现图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出版单位在考虑制订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时,将营销质量与图书内容、编校质量一起列入图书质量管理体系。图书行业形势变化迅速,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我们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更新图书质量观和修订质量管理办法,将营销质量管理作为图书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加以确立。

6.重印再版阶段的质量控制

图书的重印再版有利于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图书生命力的延续和提升,是出版单位常销书和畅销书的体现。重印再版阶段的质量控制由责任编辑和出版社内部质检部门共同完成。在这一阶段,我们应注意的是:坚持图书重印再版前的审读制度,及时把发现的错误改正过来,力争在重印时达到零差错。这不仅有利于树立出版单位的优秀品牌,也可以提高读者对出版单位的忠实度和信任度。这也是编辑乃至出版单位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7.图书报废阶段的质量控制

图书报废阶段是图书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最后环节。图书报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合格图书。新修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经检查属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 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以继续发行;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二是积压库存图书,即长时间滞销的图书。这种图书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或者已经被同类书所替代,因此老旧的图书就需要报废。这一阶段由责任编辑和图书发行部门以及储运部门共同完成。

三、出版社亟须实行的图书项目质

量管理策略

1.坚持质量优先与名优取胜

对出版单位的图书项目来说,抓质量管理内外有别,要靠内抓图书出版质量领先、外抓名优取胜,即要靠质量赢信誉,靠信誉拓市场。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对内抓质量,使之优于市场上同类出版物,即做到全方位的质量领先。要使这个思路变成现实,就要落实优质的保障机制,包括激励与奖惩规则,并靠制度来使质量优于同类出版物。其实,光靠内抓图书出版质量领先并不能确保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领先,还得靠抓名优取胜。有了图书出版质量领先这一基石,出版社就有了大发展的前提。

2.坚持实行两个覆盖

出版单位要抓好图书出版项目质量管理,就要实行两个覆盖,既覆盖所有出版项目,又覆盖每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以我社出版的全国煤炭高职高专(成人)“十二五”规划教材为例,该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题方向正确,经历了多次充分论证。

第二,优选作者,在内容上做到结构清晰、叙述严谨、容易被读者接受。

第三,强化图书质量,从对书稿的编校到终审,从印制单位优选到出厂有专人监控,从全国优选经销商到达成销售协议,从上市到图书市场监控,都落实责任到人,并与工商局、各种媒体配合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

第四,严格落实回款,在选题策划时就制定配套的市场营销方案,确保图书能销售出去,货款能及时回来。

第五,收集整理读者反馈的意见,制定修订、再版计划。

可见,整个出版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责任到人、层层分解,并有分管社领导直接指挥和把关。每个项目都要覆盖到图书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让储运部、办公室、出版科等各个部门都参与进来,进行全方位管理。

3.建立健全图书质量管理机制

作为图书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出版单位应以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为己任,使质量管理工作日常化、标准化、制度化,建立和健全图书质量管理机制,这是图书质量管理的根本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还应重视图书市场营销质量方面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制定相应的评价等级标准,以优质的营销服务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图书出版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是对图书形成和使用的全过程和全要素的质量管理,是出版业科学的质量管理思想、理念、手段及策略的综合。出版从业人员是图书质量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质量管理的对象,出版业的发展对出版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思想,才能跟上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1]陈平. 工程管理概论[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赵学军. 项目管理在图书出版行业的应用研究[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3]李书伟,柳青. 基于图书出版的项目质量策划与控制[J] . 科技与出版,2007(7):44-45.

[5]宋秀全. 提高图书质量的主要对策研究[J]. 中国编辑,2009(5): 63-66.

[6]梁工谦. 质量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编校出版单位选题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中国最美的书
编校手册
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首次等级评估完成
编校工作宜更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