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还原历史课堂之真

2015-05-30 00:13沈蕾蕾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议会史料历史

沈蕾蕾

【摘 要】 11月在江苏省昆山中学召开的苏州市历史学会年会暨教学探讨会上,该校徐永琴老师开设公开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该课以“渐进的民主之路”为主线,引入大量史料,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解读,重现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特点。笔者观摩学习后就史料教学阐发感悟,经过反思提出个人建议,最后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课堂实践。

【关键词】 史料教学;历史课堂

随着历史新课程的推出,中学历史课堂上,辩论、互动、角色扮演等,配合着多媒体手段,让人眼花缭乱。相较之下,对深刻厚重的历史问题本身的研究,则略显苍白。笔者认为,优秀的历史课首先必具历史性,这是历史课堂最该坚持的本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重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史料,营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对一窥历史的本真。徐永琴老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是史料教学的一次成功实践。本文试结合该课,谈谈笔者的一点认识。

一、史料教学的观摩感悟

1.围绕问题搜集史料。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恰当的史料选择有助于突破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局限性,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真实面貌,为历史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徐老师在讲解“民主完善”一节时,围绕“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这一问题,首先以选择题的形式设疑:

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一年余在议会通过的。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度还有待完善 B.议会集体领导对国王负责

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在延续 D.国王个人的意志决定立法

学生依据材料做出判断:A。徐老师设疑:那么该如何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呢?然后展示以下精简史料:

1721年掌控钱袋子的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他一方面争取内阁行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努力寻求议会下院多数的支持。

1742年,沃波尔遭议会否决后被迫辞职,调整补充了个别阁员。

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

1781年末,康华利在约克镇率军投降的消息传来。1782年诺思下台,原内阁中,除2人之外,其他13名阁员一起离开政府,这又构成了新的宪法惯例。

1783年,年仅24岁的小皮特出面组阁,议会提出不信任案,小皮特别出心裁地解散议会,宣布进行大选,结果政府取胜,一百多名反对派议员落选,换上了小皮特的人。

1834年,皮尔在议会多数议员反对的情况下领命组阁,他仿效小皮特的做法,提前解散下院,重新选举。但在新选出的议会中,皮尔仍未获得多数,皮尔内阁被迫辞职。

史料言简意赅,短短三百余字的史料足以使我们理解责任制内阁形成过程及英国民主政治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

2.针对问题解读史料。局限于篇幅等因素,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只能节选某些特定时期具有特定意义的典型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等内容让学生得以了解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特征。比如人教版教材中本课关于“1832年议会改革”部分的文字表达运用了概述性、结论性的语言,学生不易理解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于是徐老师针对该问题引入史料:

1832年议会改革前的英国议会代表制……许多原来的城市虽然已变成杳无人烟的荒村,从而被称为“衰败的市镇”,但仍有权选派代表出席会议,而新兴的工业城市虽人烟稠密,却没有取得选区的地位,无权派代表参加会议。……另一方面剥夺了新兴城市居民的选举权。

老师引导学生解读史料: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解读史料得出结论:材料反映英国议会选取分布不合理、新兴工业城市居民没有选举权等现象;说明英国议会制度不适应工业革命英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

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由表及里”的探究策略解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

而在解读以下史料时,徐老师直接设置问题: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19世纪40年代英国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条例》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对英国议会改革和工业发展关系的认识。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实行近两个世纪的《航海条例》,贸易自由代替了保护主义。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学生一时难于下手,徐老师就引导学生解读史料,提示时间信息、“工人群众参加”、“贸易自由”、“促进工业更大发展”等关键词。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得出“原因”: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分享国家政权;工人群众的支持。“认识”: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英国议会的民主化;议会民主化进程的加速又促进了工业的更大发展。

师生解决问题依赖于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问题的解决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途径,整个过程体现了“论从史出”的意识。

3.依托史料重现历史。史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能够拓展历史知识,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并运用史料来印证课本中的结论。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有亲身感受的情感体验,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在帮助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各项权力的运行情况时,徐老师配合图解,别出心裁地口述“亚罗号事件”这一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矛盾:首相巴麦尊提议发动对华战争,对此内阁、维多利亚女王、议会各方可能的态度。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没有提及“亚罗号事件”,所以学生并不了解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女王的态度争论激烈。最后徐老师一语道破“亚罗号事件”发生在1856年,学生恍然大悟:哦,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教师依托史料重现历史,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全新问题情境,学生被置于新史料、新问题、新情境的挑战之下,学着用历史的眼光审视问题,在辨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获得历史思维的成就感。

二、史料教学的建议反思

通过对本课的观摩、总结和反思,笔者认为就史料教学的实践运用上还可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1.科学严谨性。梁启超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徐老师选择的史料本身不存在真实性方面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明出处,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该段史料的来源、作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材,也可以向学生传递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比如关于议会改革的史料应注明出自刘宗绪的《世界近代史》。

2.灵活多样性。史料形式多种多样,文字史料、实物史料、音像史料等,各具特色和优势。所以在不偏离教学主题的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比如在处理“亚罗号事件”后英国各方态度时,可以选择用巴麦尊、英女王等图片史料取代文字描述,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开拓学生眼界,更可以进一步增加史料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三、史料教学的课堂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徐老师这节课的感悟反思,笔者在设计处理人教版必修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节“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萧条的原因”这个问题时,首先围绕该问题搜集了相关史料:

史料一:张謇语:“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兹善。”

史料二:自1899年投产至20世纪30年代初,大生纱厂的管理机构比较简单。纱厂设总经理一人,经理之下设四位厂董,分别主管着各主要部门。工头是一号工人,实际上负责生产监督。工头手上握有调罚工人的大权,由此仗势勒索普通工人便是经常之事。

——以上均节选自《大生系统企业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史料三:1925年,大生资本集团终因资不抵债,停产的厄运降临。大生资本集团向雄心勃勃的江浙财团提出清资还债。当年7月,由上海方面的中国、交通、金城、上海四行和永丰,永聚钱庄组成债权人团,全部接管了大生厂。

——《张謇传》,作者:刘培林 张德义,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史料一,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类解读,了解张謇在致力发展实业的同时还热心社会公益和公共设施建设。

教师继续展示史料二、三,学生依据课外史料,批驳地论证“一战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萧条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为教材观点“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最后学生依托史料,重现真实的历史:张謇企业在一战后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兴办实业、过度扩张规模的同时,在公共事业上大量投资,这种没有利润的投资使张謇企业在资金上捉襟见肘;企业债务沉重,在管理上又存在着管理漏洞;最后江浙财阀以控股的手段导致张謇企业走向衰落。

借用许纪霖教授的名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高中历史课堂必须坚持的本真就是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历史问题,多种方式搜集史料、全面科学辨析解读史料,把史料为证据重现历史本来面貌,最终探寻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无法改变,但史料教学下的历史课堂却可以变化无穷、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钱乘旦 许洁明.《英国通史》,

[2]任世江.《编余杂俎》

[3]卫春回.《张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

[4]行人.《张謇传状元大实业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猜你喜欢
议会史料历史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一个议会的诞生
史料二则
英议会就是否“硬脱欧”投票表决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再议会计监督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