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孝道,弘扬传统文化,2014年10月底,安徽六安市将传统《二十四孝图》里的故事做成公益广告,摆上了街头,结果却引来各方“吐槽”。其中“埋儿奉母”的故事,令许多市民感觉很不舒服。有人认为,侍奉母亲是应该的,但是不能宣扬埋儿,这是刑事犯罪。这种愚孝,不仅不值得赞美,更不应该作为公益广告出现在街头。不过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大家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孝道上,而不是纠结于字面意思,“‘埋儿奉母是教人们讲孝道,而不是真的把儿子活埋”。
据悉,“埋儿奉母”讲的是东汉的郭巨家境贫寒,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后,他担心供养孩子会影响赡养母亲,于是决定埋掉儿子以节省粮食来供养母亲。结果郭巨在挖坑时偶然发现一坛金子,才避免了“埋儿奉母”的发生。事实上,鲁迅当年在一篇文章中就激烈批评过传统《二十四孝图》,其中就包括了“埋儿奉母”的故事。
多维解读
莫让孝道误入歧途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把“埋儿奉母”这样封建愚昧的典故作为地方的孝道宣传,敢问宣传者你能第一个做到吗?社会公众又有谁能践行?不切实际的宣传又怎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呢?弘扬孝道、传递社会正能量,其目的是让社会公众效仿,世人践行,社会能因此形成风气才是关键。“埋儿奉母”虽然宣传的是孝道,但却是建立在违背人性的基础上的,放在现在来说,是十足的犯罪与大恶。古代是皇权天下,家天下,没有法治精神,难道受过现代教育的官员也被封建思想蒙蔽了双眼?
倡导孝道应对古代孝道的真义进行有针对性的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照搬、照抄,让其腐朽思想毒害、腐蚀公众心灵。“埋儿奉母”虽然最后有个好的结局,但这是为推崇孝道续写的“神来一笔”,现实中难有这种幸运,“埋儿奉母”未必能结善果。让孝道误入歧途,那是对孝的曲解。
宣扬“埋儿奉母”是给推广传统文化添乱
“二十四孝”固然旨在弘扬孝敬双亲的美德,但所取典型大多荒诞不经,少有正常的、可供现代社会借鉴的事迹。而“埋儿奉母”是其中最极端、最不可学的一个典范。这无疑提醒我们,传统文化不可乱学,尤其是不能毫无批判地奉行“拿来主义”。否则,不仅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反倒可能会给构建现代社会道德体系“添乱”。传统社会讲究以孝为先,但这个孝更多的是指不折不扣服从长辈的等级观念,这与现代社会所汲汲以求的个性自由、人人平等格格不入。弘扬孝道文化,必须要剥离传统孝道中被固化为纲常的强制性因素,把传统孝道转化为合乎现代道德和法洽精神的感恩文化。
在现代社会,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属产物,父母也不是子女的“提款机”,双方是彼此平等、互相依赖的伦理关系。所以,子女孝敬父母,既要自觉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也要充分照顾父母的情感需要;父母疼爱子女,既不能予取予求、溺爱无度,也要充分尊重子女的选择。只有从这样的新伦理观念去看待孝道,弘扬感恩精神,才能与现代社会相契合。传统文化有精华,但也有糟粕。这不仅体现在“二十四孝”故事中,也广泛地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应重视基础性的工作,如静下心来“整理国故”,去芜存菁。如此,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这些亘古不变的价值,也才能尽量避免类似“埋儿奉母”这种脱离时代、拉低社会道德水平的怪事出现在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