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18岁可以远行高飞

2015-05-30 10:48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5年7期
关键词:景宁妈妈孩子

有一项调查发现,现在年轻一代的心理成熟包括社会性成熟已经延迟到34岁!为什么当今的孩子拒绝长大?也许,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中过于重视分数教育、成功教育,却少了以独立、个人兴趣和特长为出发点的生涯教育。

何谓生涯教育?它并非一个新词。上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要让孩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唯有尽早让孩子学会“身体力行”,在生活实践中亲自体验“耕耘与收获”的亲密关系,并将人生理想、自身条件与知识学习相结合,以发现兴趣为根本,让孩子充分发展个性,尽早学会自我选择,自我打算,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生活方式——

男孩景宁的生涯教育

朋友的孩子景宁在高二文理分科时,遇到第一次重大选择。景宁觉得自己文科优势明显,以后可以选择心仪的大学,而考理科,只有学校选择自己的份。权衡再三,景宁最终选择了文科班。

高中老师一直担心景宁知识面广但基础不扎实,成绩忽高忽低,景宁偏就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国内一流大学的法学系。

大学头两年景宁成绩优良,还选修、辅修了其他专业的几十门课程,得过奖学金,可渐渐地,他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法学这个专业,并且,他看到了法学专业的就业状况不乐观。

就在这时,学校新建了软件学院。为能提前输送软件人才,学校决定在校内招收首届软件专业学生,已完成两年基础课的各专业学生均可自愿报名转专业。

文科生转学理科,这个挑战太大了!第一次招生,景宁没敢想。首批录取后不到一个月,有学生完全无法适应软件专业的课程而选择回原专业。于是景宁抓住了第二次招生的机会,却因三分之差未被录取。后来又有一些学生因吃不消转回原专业,软件学院第三次招生,景宁终于如愿以偿。

三年的软件专业课程,景宁是咬牙坚持下来的,因为他对这个职业充满憧憬。

为了增强竞争力,从来不肯死记硬背的景宁,硬着头皮背英语词典来增加词汇量。

转眼大学毕业在即,景宁面临选择,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入什么行业?

景宁看到,大学毕业就业越来越难,理想的工作很难找。有人选择继续深造,高学历总是一个不错的筹码。景宁觉得,现在的社会变化快,对专业的跨度和交叉融合的要求高,本科毕业就业,在职学习会更有优势。

景宁大学期间到报社实践,第5天就独立发稿还屡屡获得好评,他要在媒体找一份工作不难。但他清楚,传统媒体发展前途堪忧,就业应该找朝阳产业。

第一份工作景宁只做了一个月,这个月的业绩是3位同事的3倍。他初步掂出了自己的分量。第二份工作隔了7个月才找妥,是个软件上市公司。天天加班做了一年客服,他跳槽了,经人推荐特招进了世界第一的软件企业。这一次,他从项目经理开始,把相关职位都做了个遍,扎扎实实做满3年。第四、第五份工作是猎头公司来“挖”的。似乎所有接触到的外企都欣赏景宁文理跨科的学历以及富有弹性和张力的适应能力。现任公司的外国老板说,景宁现在的职位,之前从没有这么年轻的人做过并胜任。

尽管如此,景宁仍感不安。他看到互联网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软件职业优势正在失去。他知道此生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终身学习是个常态。

景宁对社会变化的警觉和对各种职位的适应能力,得益于父母的生涯教育。他的父母知道:孩子成长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才是检验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唯一标准!

生涯教育三原则

对家长来说,教育目标是纲领。目标分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让孩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是最低目标;让孩子生活幸福、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是最高目标。若孩子连自己也无法养活,又何谈生活幸福、有所作为?若孩子成年后还要啃老,又何谈教育成功?

据说20年以后,47%的现有职业将被机器代替,“一招鲜,吃遍天”“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已是明日黄花,家庭中的生涯教育必须要有前瞻性,要有发展的眼光。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激发、发展孩子的智慧资源,让孩子自己成长。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景宁父母对儿子进行生涯教育的第一原则。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投射,它的结果总是隐性的、滞后的却又影响久远的。在观察、认识社会,与社会的互动中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和谐、生态化,这是生涯教育的第二原则。

婴幼儿时期的家庭环境奠定孩子的一生,而最有效的教育是父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是生涯教育的第三原则。

景宁的父母都是下乡知青,返城后景宁妈妈进了教育文化单位。她知道这样的职业可遇不可求,所以非常珍惜,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参加自学考试。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很大,且夫妻两地分居,但和以前吃过的苦相比较,妈妈只体会到巨大的梦境般美妙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成了景宁快乐童年的心理基础和情感保障。

景宁妈妈从自学、旁听、参加短期培训,到不脱产参加大专自学考试,再到半脱产完成专升本的大学课程,前后10余年。景宁就在期间孕育、出生、长大,妈妈那种边工作边学习的状态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景宁的生活方式。

生涯教育三段式

一、学龄前需要激发和涵养的智慧基础:

1.悟性,灵动创新的成长型思维

3岁前家里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电脑、手机,景宁除了自由自在地玩游戏,就是翻阅家里到处散放的书报杂志,晚上睡觉前听妈妈讲一个故事,还有外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3岁前后,景宁就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和阅读大大扩展了景宁的生活范围。

景宁喜欢对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当他无法确定的时候,喜欢和人讨论而不是直接要答案。景宁喜欢表达不一样的观点,即使是相同意见,也一定要用不一样的方式方法表现出来。妈妈只是用无数问句、反问句引导他不断深入思考,从不轻易否定他。入学以后,老师非常赞赏景宁能够经常提那种“转了几个弯思考再提出来的问题”。

2.自信,有兴趣,勇于挑战,对困难不敏感

从小妈妈就对景宁直呼大名,像成年人之间那样平等相待,又不追求完美。哪怕是景宁淘气闯祸,妈妈也只看到其中智慧的火花,极少批评。景宁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由衷欣赏,从小就自尊自信,不害怕犯错误,喜欢探索未知世界,喜欢挑战。

妈妈觉得,婴幼儿时期发展兴趣应该“只管播种不问收获”,因为兴趣广泛比兴趣专深重要得多。景宁喜欢建构性的游戏,喜欢做从未做过的事,享受亲身冒险的过程。一旦完成了一项有难度的事,他就称赞自己:“景宁真是个天才啊,这么难的事情都做出来了!”而妈妈总会先强调“因为你是天才啊”,再对他提高要求。

3.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思维清晰,专注思考

婴幼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很难做到既兴趣广泛又保持对某事专注。妈妈采取“两个极端”手法,一端是诱发兴趣:从好奇引导为兴趣再强化为爱好;另一端是通过速度训练,比如搭七巧板、扑克牌加减计算、拼图、词语接龙等,在竞赛性游戏中养成高度专注、有效思考的习惯。

妈妈经常布置口头任务以强化景宁捕捉外来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布置时一、二、三清晰明了,语速稍慢;事先强调只说一遍;避免多人七嘴八舌同时布置任务;开始时任务要单一,慢慢再尝试同时布置两三项任务,并逐渐提高指令的复杂性。

4.目标指向明确,把握最本质的东西

妈妈能陪景宁的时间不多,每天讲故事的目标指向很明确,一是“吊胃口”,让景宁感受到阅读的美妙;二是让景宁学会读图、看图说话乃至自主阅读。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景宁已能通过阅读自己识字,入学前已可以津津有味地阅读小学生自然课外读物。

大班时景宁学软笔书法,老师教“读帖”——通过分析字的笔画特点和间架结构,掌握写字的基本规律。课后,可以选择临帖习字或者自己读帖。景宁讨厌临帖习字,却会认认真真地选两个字读帖,钻研写字规律。小学时景宁参加书法比赛,中学时设计各种板报,都是靠掌握规律而轻松获奖。后来延伸到听课、做作业,都是通过寻找规律,眼耳手口脑协调一致,达到事半功倍、多快好省的效果。

二、小学阶段需要初步养成的学习智慧:

1.让听课、做作业成为快乐的事情

“听课”的关键是听懂,用心、专心听是前提。因为学前时期,妈妈对景宁做过“听话”训练,景宁不仅对老师讲课能适时做出回应,点头说“是”“对”等,更乐于边听边辨别老师的话是否正确、严密,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为荣。

做作业从来都是景宁自己的事,甚至家长签字都是景宁“代签”。妈妈只和景宁一起讨论制订每天的作息时间表,提出做作业的要求,坚持不提醒不督促,鼓励自觉完成作业。

2.在喜欢中发展个性特长

景宁不喜欢反复训练和死记硬背,需要抄写、记忆的作业能逃则逃;景宁兴趣广泛,还喜欢举一反三,喜欢挑战性的活动。他三年级时开始大量、广泛阅读有一定深度的课外书,并在刊物上发表作文;四年级时开始参加课外数学兴趣班,数学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开发,四年级的暑假自学五年级的数学课本,重在学会自学,慢慢形成以理解、自学、拓展为核心的独特学习方式;六年级时参加数学奥杯赛初赛获得满分等等,这些成绩让景宁对学习充满自信。

3.初步体验“经济生活”

三年级时景宁对花钱有了越来越强烈的要求。妈妈开始按月发放零花钱,说明零花钱的用途,制定用钱规则并坚持实行的同时,通过案例说明“钱是劳动所得,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赚钱”,让景宁体会到劳动不容易,赚钱不容易,爸爸妈妈养活自己不容易,从而感恩,学会节俭。让景宁感受到钱是有用的,但不是万能的,学会正确消费。

到高年级时,妈妈和景宁反复讨论进一步“放权”,景宁可以通过申请,妈妈核准价格,让他自己购买衣服、鞋子。买衣物节约的钱归景宁,不够由景宁的零花钱凑。这种实践让景宁在离开家门前,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量入为出,科学消费。

4.担当“社会角色”

景宁不是众人眼中的优秀学生,却是集体活动中的活跃分子,经常主动请战担当有挑战性的工作和角色,如代表学校参赛,到电台少儿频道担任小主持人等。

景宁连续多年担任班级宣传委员,通过出板报,他学会了统筹安排。每期板报,他总是先搞清楚任务总量,再确定完成任务的方法、具体执行任务的人选,最后验收任务,还学会了抵制各种想偷懒想逃避的诱惑,克服忽冷忽热、虎头蛇尾、好高骛远等缺点,习得一套快速、高效出板报的本领,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特长。

5.准备青春期

妈妈知道,青春期对景宁来说将会有许多困惑、烦恼缠绕。让他对青春期有个预知,有助于安全渡过。在青春期到来之前,景宁在家里的书橱里发现了一套《画说性》。他打开全部看完,然后就成了班里的“指导员”,尽管他是班里发育最晚的几个男生之一。

三、青春期需要养成的立身处世智慧:

1.社会适应能力

中学校园就是一个模拟社会。初一、高一时,孩子都会到一个新学校,他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家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发展内容。

景宁对陌生的生活环境、人际环境一般比较适应,他不怕离开原来熟悉的同学,没有不安全感、孤独感、自卑感,但对有些校规如要求穿校服、夜自修等比较抵触,与不欣赏他这种个性的老师产生冲突或者隔膜。在不断的磨练中,景宁修整了自己的个性,强化了社会规则意识。

2.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青春期是大脑发育关键期,是精力最旺盛最适宜学习的阶段,又是最躁动不安而学习压力重、生活单调的时期,可谓矛盾重重。

初二是青春期的叛逆高峰,同时学业上有一个分化期。小学时形成的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让景宁在叛逆期学习成绩大起大落以后,中考前突击一两个月,照样考出好成绩。

高一时,从初中进入高中的不适应,带来又一个学习困难和分化阶段。到高一结束,叛逆高峰期慢慢过去,景宁通过自我小结,自觉宣布“我要用功了”,于是高二开始,学习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在应试训练的重压下,发展比兴趣更高层面的学习自觉性、独立性,讲求学习效率,掌握好的智力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后劲,是中学学习的终极目标。

3.勇于试错的性格

青春期是孩子走出家门真正独立前的最后“演习”,他们一直在追寻“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的答案。这个答案不是家长直接给得了的。所以,尽管妈妈每天都担心景宁会因为逆反而冒险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但仍然三缄其口默默注视。要允许孩子试错,要给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同时又不会受到伤害。有几次,老师告景宁的状,甚至责怪家长过分纵容孩子。回家后,妈妈总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先让景宁自己说明和申诉,然后让他想一想,为什么老师的看法会与自己不一样。妈妈认为,父母应该信任孩子,而不是在乎自己的面子。和孩子站在一起接受批评,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4.人生规划能力

为让景宁逐步了解社会职业特点及分布、职业发展的趋势,建立起职业意识,妈妈有意识地带景宁接触浙江大学的教授、见多识广的媒体从业人员,引导关注新闻报道中的职业、学科发展新动向,还让景宁专门利用假期去了一趟北京,到教育文化单位走马观花,希望景宁能够受到启发,自觉将高中的学习、发展与报考大学及其专业相衔接;受教育与生存、发展相衔接;个人的兴趣特长与职业规划相衔接。

同时启发景宁的自我发现意识——及早发现自己的特质。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评估自身资质,多问问自己希望将来做什么,客观上适合做什么,优势、弱势分别是什么。大家都说考理工科就业范围广,景宁还是选择考文科,就是看到了自己的文科优势。

关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其实底子在孩子幼年生活中就打下了,青春期是最后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此时父母的教导孩子已经很难听进去。景宁妈妈的做法是“请高人”,比如读传记、听名人讲座、创造条件近距离接触学识修养高的人,让景宁耳濡目染提高自己的人生理想。

5.社会实践能力

景宁小学做宣传委员受到的锻炼,使他一进初中就有机会展示才干,很快被吸收到校学生会宣传部。出板报、编文学刊物、组织文体活动,不仅让景宁有了扎扎实实的社会实践记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独立自主、诚实、踏实的精神和责任心,还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初三学生会改选,景宁以全校(初高中)最高票当选为副主席。

(作者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最新作品有《读懂孩子,教育可以很智慧》一套4本。)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景宁妈妈孩子
融合上下文的残差门卷积实体抽取
景宁县畲乡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景宁木兰资源调查与保护
景宁金钟雪梨种质资源调查与后续利用探讨
不会看钟的妈妈
景宁县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