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5-05-30 10:48薛仁明
看历史 2015年7期
关键词:射中太公隔阂

薛仁明

今年5月,我在广州上了一星期的《史记》课。课程结束后,有位学员连续写了三封信给我;那信,可写得真好。

八年之前,因为接触佛法,她的人生转了个大弯,从此走上自我成长的修行之路。五年后,她和朋友创办学堂,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也开设不少心灵成长与亲子教育的课程。三年下来,课越上越多,她却心中困惑,越来越不踏实。她发现,这些学习者(包括自己)人多和善,却普遍不甚快乐,更多有纠结。他们的纠结,方方面面:不仅生活上纠结、与家人纠结,连跟自己也过意不去。他们平日勤于思考、四处求索,上课学习时,更是比谁都用心。刚上完课程,总是充满兴奋,像打了鸡血,顿觉自己无所不能。可时日稍过,却依然烦恼不断、纠结处处。学了半天,几经浮沉,似乎啥也没改变,生命仍旧是原地踏步。

但是,这回上了《史记》课,尤其读过刘邦之后,她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豁然与开朗。不仅内心变得柔软,恐惧少了,尤其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几次竟然都不知怎地就化解了。于是,她边说边问道,“读历史竟然有这样的效果,让我相当意外。难道,这就是修行?难道,这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读史?”

这三封信,实在是绝佳的上课心得,更是最好的修行报告。是的,这就是修行,这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读历史。读历史,当然可以有千千万万个理由与目的,但最核心的,无非就是为了照见自己。修行多年,她始终隔了一层,看不到真正的自己;但这回,透过《史记》,透过刘邦,她看见了。

人之所以无法与自己素面相见,是因为有东西隔阂着。所谓修行,法门万千,可横说竖说,无非就是将这隔阂给去除掉。关心修行的人,都知道《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简称《金刚经》)最关键的一个句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无所住”,就是打掉所有的隔阂;一旦隔阂打掉,纠结与执着不再,就只见一片光朗朗、明亮亮。这时,怎么做,怎么对;怎么想,怎么踏实,此曰“生其心”。

刘邦就是这种“无所住”的人。他与人无隔,向来,“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蹲在路边,随便就能与市井之人融为一体。即使面对张良这种绝顶聪明之人的形势分析,别人听了,不解;可他一听,却立马心领神会。尤其几回,明明张良说的与他原先想的,恰恰相反,可他也没犹豫,当下就幡然改变了。

这种幡然改变,其实才是生命最大的自由。世人一意追求的外在生活的无拘无束,那当然是自由,但毕竟层次低,格局也不大;只有摆脱得了自身种种习气与情绪的纠结与执着,那才是更高层次的大自由。刘邦没有纠结。所以,当项羽以“烹太公”要挟,但见刘邦也不天人交战,也不五内沸然,只是一副“无赖”状、嬉皮笑脸说道,“幸分我一杯羹”。结果,太公保住了。刘邦也没有执着,所以,当他受困荥阳、形势极度危急之时,收到韩信“请封”齐地“假王”之信,气得当场破口大骂,岂知张良、陈平才踩一脚、耳边说了两句,他随即省悟,于是改口,顺势又骂,“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除了不被喜怒哀乐所执,刘邦甚至也不太把自己的生命安危当回事。那次,他被项羽的伏弩射中胸口,所有的人都还没留意,只见他重重按住了脚,大骂,“虏中吾指!”(项贼射中了我的脚趾!)就这么虚晃一招,硬是把军心给稳了下来。多年之后,就在他病逝前数月,黥布造反,一班大臣等着裁示,可刘邦病重,谁也不想见,于是樊哙闯进宫门,边哭边劝,那情深意重,哭得气息奄奄的刘邦不顾病体沉重,当下就“笑而起”。这“起”,已不容易,刘邦,还“笑”呢!

这样的“无所住”,我们读着读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呀!单单这心向往之,其实,已不知不觉将我们的生命气象打开了。气象一开,境界乃阔,这就是修行的起点。

猜你喜欢
射中太公隔阂
外太公
联通世界里的孤独与失落:对《通天塔》现实意义的探讨
投飞镖
小小名侦探
你容易受伤吗?
张良得《太公兵法》
画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