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从来就不只是艺术”

2015-05-30 18:04:38周怡如
艺术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

周怡如

摘要:2015年3月,林谷芳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音乐的人文回归”讲座,强调中国音乐不能缺失了中国文化。民族性是中国音乐最根本的人文基础,在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西方音乐与本土音乐不断融合的当下,如何传承、发展中国音乐的民族性,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林谷芳;音乐;民族

2015年3月,林谷芳先牛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名为“中国音乐的人文回归”的讲座,举办讲座的演奏厅无一空席,讲座开始前,走道和场后就都已站满了人。当这位昔年的琵琶演奏家,如今的文化学者站在台中央,满座无不屏气凝神,只听这位白衣白发的老先牛操着一口人情,讲着一腔人文。他的声音和缓平达,像是在用自己毕生的修行,缓缓地向大家讲述着这样一句话:中国的音乐,不能缺失了中国的文化。

那次讲座间,林老师这样提到:随着发展,音乐的学习和训练都越来越专业,种种考级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好多音乐学习者的演奏技术也越发精湛,可与之相对的,为什么这样的进步却没有带来一种更深刻的思索呢?这个问题不禁引人反思,我们的中国乐器在不断地完善成长,我们的器乐演奏家的演奏技术变得更加规范精湛,我们的中国音乐在不断发扬,但是这些成长,恰恰不能没有我们中华文化的渗透。

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外来的入侵,外来的侵入总有着催动任何古老向前进、成长的庞大力量,我们的民族音乐也一样。追溯到中国刚刚被打开国门的时候,伴随着西方先进生产生活涌入的,还有来自西方的、进化已经趋丁完善的西洋音乐。白此之后开始的百来年直至现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也随之一起进步,民族器乐的演奏和中国音乐的创作,都借鉴和学习了许多西方音乐的方式和体系,然而在对外来先进事物的效仿和学习中,也特别容易走进一种误区,那就是自我的迷失。诚然产牛这样的问题并不能全怪“外来”和“其他”,其他文化来与不来,进步都是我们发展的必然,只是在面向世界广学博览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接受,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坚守我们的文化。

西洋交响乐的传人终丁让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和于法重新审视与整合了我们散落在各地的民族器乐,丁是我们民族的各种乐器终丁首次为构织和声建造音乐而组建在了一起,对比来看,西洋乐队主要南弦乐,管乐,打击乐组成,而我们的民乐队则形成了以拉弦乐,弹拨乐,吹管乐及打击乐组成。笼统看来编制上我们似乎只是比西洋乐多了一个弹拨乐而已,笔者至今无法想象我们学习借鉴而组成的民族交响乐队在建立之初蹒跚至今到底走过了多少艰辛,只是时至今日我仍能听见好多人这样那样的质疑,他们嘲笑一些“愚蠢的同胞”拿胡琴替代提琴,拿竹管替代铜管,甚至说为了充数把西洋交响乐经过百年淘选剩下排除在外的弹拨乐器也囫囵个的抓过来“补墙”……不过不得不强调,假如笔者眼睁睁看到的是前辈们的纯粹模仿行为,那么这些指责与漫骂我无话可说,但是,我确确实实地看到了这不是纯粹模仿而来的低档山寨品,而是我们的前辈们一次大胆地取他精华,融丁白用的学习与革新,很多人单纯地把这种学习和进步看成了笑话,殊不知任何特性都可能在学习者的探索中成为无法取代的个性,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我们的民族乐团。

诚然,拿这样组建而来的民族乐队去模仿照搬西洋作品是肯定不行的,但从现在的实际看来,却有了几分中国人说“中国话”的地道感!赵季平先生的《古槐寻根》中,二胡群组所营造的古朴深沉的民族情怀非提琴可替;姜莹所作的《丝绸之路》中,弹拨乐族群合奏出交响乐队里没有的色彩音响;谭盾《西北组曲》中一腔唢呐吹出的黄土阔气,非西洋铜管乐所能换,更或者李民雄先牛的《龙腾虎跃》,若有谁真的为了捍卫“模板的神圣标准”而不惜用定音鼓小军鼓来替代中国鼓乐,那估计才真正是该叫做滑天下之大稽吧!

南此足可见,我们的传统大可以在坚守中学习,从而发展的更加辉煌,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要在傻里傻气地纯粹模仿他人中丢失了自己呢?怕就怕许多人真的就迷失在了这里,那就别让二胡带着《流浪者之声》上台了,允许笛子把《单簧管》波尔卡还给单簧管去展示吧,我们可以在底下静静地学习和接受,但若就这样被全盘侵蚀,不去淘选,盲目跟随,那我们的民族音乐还有何个性,还有何存在的必要?

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牛曾写过许多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也为许多电影编配过许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电影音乐。2014年12月7日,赵季平老师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过一次电影音乐主题的讲座。赵老师自己也坦言,虽然许多人总感觉交响乐磅礴大气更“国际范”,可对丁很多婉约的电影音乐的创作,他自己却更偏爱民乐。《大宅门》里有时就一把京胡;《秦颂》里不时几韵古琴;《霸王别姬》有时就一支萧或一个埙,《红高梁》野地那段偏偏只用36把唢呐,《秋菊打官司》的几段告状也只用了非常纯朴的念唱加胡琴三弦和板鼓的小合奏,这些都是赵老师电影音乐作品中让人回味无穷、每每记忆犹新的经典片段。若问为什么,讲座中赵老师列举了一位日本的音乐家和一些日本的音乐作品,这样说道:“单说日本人在音乐上,对先进技术的接收不可谓不广泛迅速,但对音乐中自己的民族风格的传承亦不可谓不坚守。”

如果某天某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标志,那这个民族也就等丁灭亡了。像日本人之对樱花,印度人之对菩提,俄罗斯人之对白桦,恰似中国人之对梅兰竹菊。梅可入药,兰常成诗人画,不知道是不是从靖节先牛起烫菊为茶,然后有人截竹成乐,丝竹管弦,笙歌着中国人渗透在牛活点滴里的、诗画似的气节和文化。中国人对自己的琴瑟丝竹的第一联想,自然总都离不开这样的诗趣,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共识;而作为现在的民乐学习者,演奏者来说,虽然需要面向世界,兼收并蓄的学习,但是我们音乐中独独不可偏离太远的,不可长久遗忘的,也正是我们的文化,这也就是我们的文化担当。

每每说起我们的音乐和文化,就总不禁让笔者联想到电影《建党伟业》中,陈道明饰演的顾维钧的这样一段经典演讲:1919年,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讲话,他说中国的山东省是孔孟之乡,是中华文化的摇篮,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足以见得,没有哪个民族可以承受失去文化的重创,我们的国家亦然,我们的民族音乐,又何尝不是呢。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
我们的民族
奇妙的“自然音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音乐从哪里来?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民族之花
乡村地理(2018年1期)2018-07-06 10:20:58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民族之歌
民族音乐(2017年3期)2017-08-17 09:11:45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