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隽
一天午后,为了准备一个当晚的活动,我在办公室里一目十行地啃书,突然间被书中的一句话击中:“仓促本身就是二十世纪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情。”(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张国辰译,重庆出版社2011,第25页)
心头一动。遂决定捧着书,走出办公室,到树阴下找个长椅,定定心心地读书,一行一行、一页一页,读到哪里算哪里……阳光并不耀眼,空气中弥漫着新修草地的青涩味。一只白色的猫咪在不远处认真地舔着自己的爪子,三五孩童奔跑嬉耍,叽喳声随风飘来,没有一点吵闹。那一刻,只想起一句古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大约是去年的这个时节,一遍又一遍地听着邓紫棋的《后会无期》:当一辆车消失天际/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时间是一样奇怪的东西,过去的无法改变,未来的尚未可知,唯有当下才是那么真切。而在各种艺术中,大概唯有音乐才是当下的。佛家绞尽脑汁,想出了不少词汇来把握这种稍纵即逝——刹那、一瞬、弹指、须臾……现代人带着几分虚妄,尝试用各种方法捕捉此时此刻——录音、摄影、摄像。不过,每当我拿出相机的时候,感觉心已经不在那里。我们周围时常看到两类人:一类沉溺在过往,不能自拔;另一类执念于将来,匆忙赶路。他们都错过了当下。
看过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彼得·威尔导演,1989年)的人,大致都不会忘记基汀先生(罗宾·威廉姆斯饰)的那句话:“carpe diem.”这个短语是拉丁文,直译为英语是“capture the day”,意为“抓住今天”。这句话其实并不是教导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住现在,把握当下。
听新闻里说,因为“闰秒”的缘故,今年的7月1日7时59分59秒后面会增加1秒。这一个滴答太短,好像只有较真的天文、历法学家才会在意,而对我们没有丝毫影响。波西格在横穿美国的骑行途中写道:“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途中。”匆匆的人啊,或许你不必停下脚步,但可以用这一秒来把握当下—品一口茶,读一行诗,听一阵风,望一眼爱人。心就静静地住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