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荷的山水图式

2015-05-30 19:20:38
海峡摄影时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李辉花鸟花鸟画

只有在当下人们不再把“荷”作为孤高清逸的人格象征时,李辉才能在荷的图式个性中将环境的描写纳入视线,进而打破花鸟与山水的边界,并移用山水画语言进行境界的转换。

李辉的花鸟画探索,无疑体现了传统花鸟画的现代转换,体现了现代视觉方式对于传统审美体验的整合。他的荷花不是追求出污泥而不染的文化寓意,不是表现孤高清逸的人格象征,而是体现出他对于田田清荷的独具个性的视觉表达。他的作品,一反留白于用墨的荷画,以“满”、“密”、“实”为特征,或残莲秋叶密不透水,或秋藤枯蓬以荷花为留白,或雨落荷垂满纸笔皴墨染,或月夜荷塘半影半莲半墨半色。所谓“满”,即构图的饱满和画面置陈的丰满;所谓“密”,即满幅画面密密层层,勾勾染染,不留空隙;所谓“实”,即笔墨所附着的形象切实,用笔用墨皆以形象为根本,收放自如而有度,挥洒随意而不任意。

他的荷花用笔,本属“大写意”,笔墨不拘于自然形象的表达,但勾皴点染使他作品的整体面貌呈现出“小写意”的风姿和意趣。实际上,他的这种“密体”荷花,是以复现莲荷生长的自然环境为背景,以移用山水画表现丛林山石的勾皴为技巧,他是以表现山水那样的环境来呈现荷塘之境,并修正人们对于传统荷花的审美体验。这就是李辉藕荷之作的创造视点,也是他藕荷之作的图式个性,他试图通过这种审美体验拉开与“他者”的距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清荷在画面整体上具有山水的结构,荷叶被赋予山石的质感,白色的荷花倒有着行云流水的生动气韵。他的难点,显然在于将山石之皴转换为荷叶表达时所把握的度,那就是吸取山石表现的厚重层次,而又非山非石的质感。其实,当李辉借他山之石探索自己的清荷图式时,转换的并不局限于语言的层面,依附在山水语言之内的那种幽宓、恬谈、辽阔、深邃,甚至于气象万千的境界,也都被李辉转换到莲荷冰肌玉骨的审美创造中,这是我们在其它的荷花作品中难以体验到的。

李辉的莲荷对于山水画语言的借鉴及山水画境界的移用,正揭示了传统花鸟画作为文化寓意的消解。也只有在当下人们不再把“荷”作为孤高清逸的人格象征时,李辉才能在荷的图式个性中将环境的描写纳入视线,进而打破花鸟与山水的边界,并移用山水画语言进行境界的转换。

李辉的学术影响无疑在清荷图式的个性整合上,但他同时也研习着山水画。他的山水画,讲究大块虚实对比,色墨并用,水色互渗,其意趣恰似花鸟画的同化。但实际上,他在形成这种山水风貌之前,曾深入地探寻元明文人的笔法脉络,他对于秀润幽深笔墨的沾染,都一一呈现在他的花鸟用笔之中,或者说,在他并举的山水与花鸟两大谱系里,一直进行着笔法与审美意趣双向互换的尝试,是山水的构成修正了他的花鸟图式。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画家,在其最终走上专业创作道路之前历经磨练,但他和他这一代人在总体精神趋势上是关注现实,甚至是满怀激情地拥抱现实的。这就是决定李辉的荷花在文化视点上和文人荷花作为遁世清高、孤芳自赏象征的巨大区别,这就决定了李辉在传统花鸟画的现代转换中追索视觉个性的自觉意识,是入世情怀,最终决定了他审美视点的转移。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画家,更加强烈地感到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解构,甚至于他们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解构者和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者。李辉的个案,正是这其中一种解构与阐释的环扣。(本文作者系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杂志总编)

猜你喜欢
李辉花鸟花鸟画
写意花鸟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7:40
Mechanism of microweld formation and breakage during Cu–Cu wire bonding investigat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Intrinsic two-dimensional multiferroicity in CrNCl2 monolayer*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1:58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1:48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花鸟卷
特殊任务
花鸟
小说月刊(2014年6期)2014-04-18 13: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