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雕刻葫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2015-05-30 16:51:22张录录
艺术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保护措施

张录录

摘要:兰州刻葫芦在2006年被纳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文化历程,极具西北特色的民间气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却显得很脆弱,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雕刻葫芦;传承方式;保护措施

l 兰州雕刻葫芦的发展历程

兰州雕刻葫芦工艺,起源丁魏晋。北魏建国初期派使者出使西域,兰州便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补给地之一。在当时胡商带来用作盛水的巨型葫芦,被兰州的工匠雕刻上文字和图案,进行出售和把玩,这便是最早的兰州雕刻葫芦的雏形。白汉代到唐、宋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兰州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要道,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纽带,因而便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直到贞观年间,随着兰州工匠的不断努力,刻葫芦工艺逐渐成熟。隋炀帝曾派黄门侍郎到张掖招揽西域商人的同时,将大量的西域葫芦带到兰州,用于刻葫芦之用,由此可见当时兰州雕刻葫芦的盛行。

光绪年间,在刻葫芦中兰州的雕刻葫芦最为著名。在当时秀才李文斋将兰州雕刻葫芦摆脱低俗登上艺术殿堂,是标志性的开拓者。他刻的葫芦套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讲究线条的表现,刻画内容有人物、诗词等,画画细腻,栩栩如生,其代表作品有《西厢记》《陶渊明爱菊》《乙公爱鹤》等。1958年被评为甘肃省十大杰出艺人之一,1991年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文斋对工艺手法和创作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进,吸引了更多人对兰州雕刻葫芦的关注。

2 兰州雕刻葫芦的特点

2.1 地域性

兰州地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上游,属丁温带大陆性气候,有着充足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土壤,昼夜温差大,很适合葫芦的种植和牛长。这里特产葫芦依据外形有:“鸡蛋葫芦”,大的犹如鸡蛋,小的犹如红枣;“丫丫葫芦”,上小下大,肚网腰细双层葫芦,如同“8”字;还有一种“疙瘩葫芦”,上面长满了疙瘩,形状奇特。

兰州是多民族聚集地,他们的文化传统、艺术风格、宗教信仰、民族性格都在变化中生存,在牛存中发展,形成了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风格。并且是古丝绸之路的文化重镇,民俗文化沉淀丰厚,在民间流传不少关丁葫芦的传说故事。

2.2 技艺的独特性

兰州雕刻葫芦在制作上可以分为:种植、选料与加工、雕刻、上墨与整理,最后再配上底座或者吊座,一枚雕刻葫芦便完成了,每一个程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章法。雕刻葫芦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一般有通刻、对刻、组刻、书画连刻、锦底开光、满面字、镂空刻等等。因此,艺人的文化修养、艺术感受等方面对雕刻葫芦有十分密切关系。

兰州雕刻葫芦属丁微雕艺术,以“微小”、“繁杂”、“精细”为特色。艺人们能够在小如红枣的葫芦上刻画出细腻的人物、细小的文字、气势磅礴的风景,一刀一针失误,在葫芦上都无法修改。一件精美的雕刻葫芦作品,凭借艺人的灵感、于感以及经验,由此可见雕刻艺人们刀法的娴熟、技艺的高超。

2.3 群众性

隋唐以后,当时兰州雕刻葫芦内容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主要是春宫图为主,趣味低下,供达官贵族消遣之用。后来传到民间,成为婚娴性教育的教材,借以直观的传递文化。

早期兰州就有种植葫芦,不少农户都在房屋前后种植葫芦,把玩葫芦作为农余消遣。端午节在门前、窗户上挂红纸粘成的八瓣葫芦,农村妇女绣葫芦荷包,小娃娃背上或朐前佩戴小葫芦。久而久之,在兰州雕刻葫芦的传承与交流形成了广泛的创作风气,表达着他们对美好牛活的向往,渗透到牛活中的文化。

3 兰州雕刻葫芦的传承与保护

兰州雕刻葫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它需要保护和传承。如今,兰州雕刻葫芦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走在兰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精致古雅的雕刻葫芦。

3.1 兰州雕刻葫芦的传承

兰州雕刻葫芦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最为突出的有阮氏、陈氏、李氏、王氏四个流派。

阮氏流派的主要代表有阮光宇、阮文辉父子。1938年阮光宇由河北移居兰州,开始研习雕刻技艺。他将诗书画印等高超的素养与雕刻葫芦进行结合,改变了当时只有技艺没有内容的局面。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刀法细腻,内容丰富,有南北山水,书法诗词,以及红楼梦、西厢记与聊斋人物为主,牛动妙曼。20世纪80年代,阮文辉子承父业,将中国面中的皴染、泼墨等技法运用到雕刻葫芦中,仿制出徐悲鸿、齐白石优秀作品,模仿其韵味,出神入化,开创了兰州雕刻葫芦的新时代。其作品《前赤壁赋》《儿童游戏图》《敦煌飞天》等艺术作品被中国艺术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陈氏雕刻葫芦的创始人陈唯一是三角刀刻,擅长刀马人物以及书法。他不仅仅擅长运用传统的雕刻葫芦技法,更是将现实牛活反映在葫芦上,作品讲究画面的饱满、和谐、雕刻技术精湛等。他的《道德经》书法作品在两个直径4厘米的葫芦上雕刻五千多字,娴熟的刀法令人叹为观止。陈唯一与他人合作的《红军万里长征图》,一完成便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所收藏。其后,陈唯一的女儿继承了父亲的技艺,成为新一代雕刻葫芦大师。

李氏流派的代表艺人李和平,从小喜欢画画、音乐等艺术。因此,李和平的雕刻葫芦与绘画有着紧密联系,并且打破传统将西方绘画运用到雕刻葫芦中,融入欧美传说与人物,是兰州雕刻葫芦创新性开端。他的代表作《耶稣的诞牛》,人物惟妙惟肖,于法细腻。

世代居住在兰州的以王小弟为代表的王氏流派雕刻葫芦,擅长佛像、罗汉与童子,是王氏刻葫芦的第三代传人。王小弟继承了雕刻葫芦大师李文斋以及祖父王德山逼真、淡雅的特点。著名代表作品有《心经》,雕刻在不到3厘米的葫芦上,线条清晰,刻功精致。

3.2 兰州雕刻葫芦的保护

从学者角度来看,要因势利导,将民间朴素的文化逐渐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让人们认识到本土文化和民间智慧。同时加强收集和整理兰州雕刻葫芦的资料,使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在兰州雕刻葫芦历史记载缺失的情况下,应继续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调查,丰富兰州雕刻葫芦历史。 从政府层面来看,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我国的民族认同感息息相关。并且要保护老艺人,发掘新艺人,使他们的工艺后继有人。政府的支持是兰州雕刻葫芦发展的有力保障,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具有建议有:(1)引进到学校,促进兰州雕刻葫芦的广泛传播。青少年学牛是祖国的未来,同样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巨任。另外,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扩大在兰州市的内宣传,充分合理地利用传媒工具,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保护措施
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当代水产(2022年7期)2022-09-20 06:22:42
商标侵权问题和保护措施研究
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初探
地面气象观测场防雷保护措施分析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04
现代营林技术中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浅谈智能化电能表的数据安全及保护措施
电子制作(2017年22期)2017-02-02 07:10:12
十四师一牧场天然草原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浅谈10kV配电室高低压开关选择及保护措施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