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景油画中的笔触肌理

2015-05-30 10:48宋晴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绘画语言

摘 要:笔触肌理不仅是一种绘画的表现语言,也是一种画面组成的形式,更是一种表达观念思想的手段。笔触肌理在形态,色调、构图、运用的方法等方面强化运用并且创造发展,能增强画面的细节层次,实现形式上的突破并且有效地摆脱受图像制约的思维惯性,突破固有的视觉经验,增强平面绘画的质感带来更好的感官联觉的体验,以扩大画面带来的联想空间。

关键词:笔触肌理;风景油画;绘画语言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我们的感官世界里,每一种感知都会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联觉,正是凹凸厚重富有质感的笔触肌理,来加强我们面对作品时的视效情感与感观体验。

我们面对大师的真迹时全身心感受到的震撼和感染,就是那种质感所带给人的联感。在数字化图像高度发展的时代,图像开始飞速地被生产传播。但是,手工制作的笔触肌理的粗糙性、那种沉淀后的稳重的质感和绘画材料相互碰撞的不确定性,赋予了画面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俨然是不可能被数码图像所替代的。

笔触肌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研究它在色彩、图像、材料等方面的表现,能有利于增强画面的细节层次和形式上的突破并且有效地摆脱受图像制约的思维惯性,突破固有的视觉经验,增强平面绘画的质感,带来更好的感官联觉的体验,扩大画面带来的联想空间。笔触肌理对于绘画既是方法也是想法,这两者的统一,就能将情感念想通过实践方法完美地表现出来。

二、笔触肌理在画面中与色彩、图像、材料等

绘画语言的关系

(一)色彩和笔触肌理的关系

在19世纪油画中,随着照相术的诞生,绘画开始成为有自身意义的。德朗说:“摄影诞生了,绘画才刚开始”。绘画不再是描述世界,而是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它表现感知,观看。传统油画技法中光洁的笔触被摒弃,笔触肌理被完全解放。特别是印象派绘画,笔触能自由表现,承载着色和作者的身体动态,图像形状淡出了画面,笔触肌理成为了画面上独立的细节,表现瞬息万变的自然界、树草、湖面,这些灵动的笔触展示了作者轻松自然的创作状态和自然自身的美感。

在印象派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色料与笔触肌理的配合。笔触承载着各种未调匀的色彩,利用笔触肌理在画面上的变动具有动态。批评家埃德蒙·迪朗蒂曾这样评述印象派画家:“他们一点一点将阳光分解成光线,然后在他们散落在画布上的大体和谐的斑斓色彩中,将其重新统一。”莫奈等的绘画中利用点状色彩的细碎肌理描绘了光与大气颗粒的闪烁感,这种生动又充满激情的笔触肌理产生于他们即兴的创作方式。正是这种即兴的创作,使得未来得及调到均匀就抹上画布的色料在画布上继续调和,制造一种视效游戏,这种不确定性带来更大的联想空间,可能性的延展。

将闪烁的色点发挥到极致的当属修拉。这种运用细碎笔触肌理作为画面的主要绘画语言,在当时独树一帜而被称为点彩派。他利用科学的视角分析风景中的各种物质,用这种特殊的笔触肌理呈现出来,把印象派的光、色概念非常具体地陈述在了画面上,并且利用这种使色彩分离的笔触肌理让这些光点清晰地呈现出来,最后在观察的空间中调和。

另外笔触肌理能够增强、更好的发挥色彩的节奏感。色彩本身就带有一种视觉上的秩序性,当它们有规律地搭配,或是有规律地出现在画面的某些构图部位上,会产生视觉惯性的节奏感或潜意识的心理感觉。而笔触肌理强化了色彩的生动性和运动性,产生出调动整幅画面的生动力、节奏感、韵律。例如康定斯基的《蓝骑士》,笔触肌理就带动着整体色彩的运动。整片草地上蓝骑士脚下视觉中心的位置,亮黄色的部分运用了富有动感的、较大较清晰的笔触,在白马的脚下笔触的方向由前向后甩出,增强了亮黄色的节奏感。

(二)图像和笔触肌理的关系

理查德·希弗在《触觉政治学》中说道:“当按照技法程序的标准化去进行创作时,绘画具有看上去真实的潜能,甚至是当思想要表现不真实的时候。”风景画中的笔触和肌理有时候是一种画面的流淌感,当笔触肌理产生出一些不确定性、不可控制的画面效果的时候,这样的肌理就打破了图像的思维模式,并且能够扩展画面联想空间,我们的视觉经验会引导我们去发现和感受此时的画面效果。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中写到:“与眼前的图形相联系的记忆的痕迹,在这种联想的作用下,这一空间形状较为模糊的略图,就能呈现出一种十分类似那个物体的表象。”自然景物的瞬息万变或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感受,画布和颜料应该是自由的,是不被人为的具象概念所约束的。当手习惯于塑造的技巧,希望身体和观念直觉性能给予更加自由的笔触。自然中所有的形象都是暂时的,看见的纪录的也只是瞬间。画面也一样,具有希望目标效果是不可预知性特征。一幅画会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发生和伸展,更加多样的笔触和肌理的抒发和加入,使它不再受所画对象的表象的限制,它会形成一种与艺术家对话的模样,意在让画面显现一种自由性。笔触肌理有时候也不是完全不受到控制的,当我们接受这些不合常理的想法和不受技法控制的自由的笔触或是不经意产生的肌理效果,它们将会引导我接下去怎么画。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我们都会去追求达到目标效果和探索发现之间的各种平衡点,也就是不同的方法造就笔触肌理完成和破坏之间的平衡。当艺术家明白要不停探寻已知范围之外的东西有时候甚至是理性知识以外的东西通常会在各种肌理中出现时,画面自然就会出现有趣的改变。当绘画从图像中得到解放之时,亦是能够创造新的绘画语言、拓展新的表现力之时。

(三)材料和笔触肌理的关系

人们会通过触觉获得粗糙与平滑、坚硬与柔软等知觉经验,和对于材料质地的视觉经验。

质地、肌理特指物质表面的触觉特征与其视觉上的表现。而我们的绘画创作既可以使用材料本身的肌理,也可以将触觉感受不到的信息制作或者暗示出来。因此,通过丰富材料制作的笔触肌理也是作为一种视觉暗示,能填补感觉经验中的空白。

传统意义上,材料的运用会和所描绘的图像有关,绘画的材料、媒介剂能够很好地还原图像的质感。董希文先生在70年代创作的经典油画《开国大典》中,地毯的制作,就是将非常细碎的木削作为一种肌理材料混入颜料中,制造出粗糙的绒毛般的地毯质感,增强了视觉的传达效果。

现代绘画中艺术家们在实践中也寻找到了许多创新的方法,诸如:摹拓法、贴印法、自动法等等,在寻找新的绘画语言的同时,赋予了画家创作过程的无限可能性,而各种不可预知效果的接踵而至既是惊喜又是挑战。

三、对于艺术家们的笔触肌理的学习与借鉴

(一)莫奈的风景画的笔触肌理

莫奈作为印象派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师之一,在他的作品中,物体的形状轮廓变得非常不分明,所有的景物都是跳跃的笔触组织起来的,依稀可见在光影之中摇摆的景物,瞬息万变。莫奈曾对自己的学生说:“只要你开始去画,就努力忘记在你面前的是什么事物,不管它是一棵树、一间房子或是一块田野。你想到的只是一块小方蓝、一小块粉红、一丝黄色,作为颜色和形态的组成,画下来,直到他们传达出了你所感受到的纯粹感受。”并且他提到这样来重新设想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追求原始的、质朴的、“无意识的真实”。而传达这些感受的一种重要途径的就是笔触肌理。

莫奈的画里笔触和肌理是他独特的创新语言,是承载着他的思想观念的重要的语言。水波弯曲跳跃的笔触同湖水中倒影的色彩重复叠加并且混合在一起,然而叶与花的笔触肌理又和湖水不同,使其漂浮在水面之上。区别开这些的正是莫奈对质地的感受和刻画。引用安德烈·马尔尚的话,“艺术家应该被宇宙所穿透,而不能指望穿透宇宙。”对于这句话我们的理解是直观地去感受,再直观地把情绪和感受挥洒到画面上。在他的画里,常常会出现大片的草原,草地上密密麻麻堆满了生动的细长的笔触,形成了一片肌理的细节,让观者感受到了风吹草动和鲜活的大自然。

(二)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中的笔触肌理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是德国当代绘画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他几个系列的作品都不尽相同,每一次都不停的寻找新的表现方式。他的抽象画系列,没有具象元素,但却又能引发观者的联想。他用直接强烈的表现方式,用颜料叠加画面,用大刮刀刮蹭融合颜料,形成颜料自身融合叠加后的间隙类似小色斑的肌理,产生各种粗糙的笔触。里希特的创作没有了前期的计划,只有作画时候的行动,销毁即是创造,整个创作的过程是作者享受和游戏的过程。过程中无数次出现的画面,只有他自己游戏其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最后的那个痕迹。在建立和破坏的过程中,画家是在调整,还是在发现,这些笔触肌理,是在控制之外还是意料之中,恐怕只有艺术家自己知晓。

四、结语

通过研究笔触肌理在色彩、图像、材料等方面的表现,我们也具体地了解了它的重要性,表现在加强形式上的突破并且有效的摆脱受图像制约的思维惯性,突破固有的视觉经验,增强平面绘画的质感,带来更好的感官联觉的体验,扩大画面带来的联想空间等。

参考文献:

[1]何政广.达比埃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93.

[2]何政广.恩斯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59.

[3][日]山口正城.设计基础[M].辛华泉译.北京:中国工业美术协会,1981,170-172.

作者简介:

宋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油画。

猜你喜欢
绘画语言
浅析幼儿美术活动中的“绘画语言”
黄土风貌水墨山水画与当代绘画语言的探索
清秀典雅——波提切利的绘画语言
论《韩熙载夜宴图》的画面机构与形式特征
中西方绘画趣味性的表达方式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王宏剑
谈绘画语言中对自然形式的解析与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