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顺
在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见证抗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京津冀档案文献展”上,有一组“1937年北平市警察局外五分局的呈报”档案,不时会引起观众的驻足观看和议论,一张一木清直的名片以及“北平市警察局外五分局巡官关于日军动向的呈报”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一、从一木清直的名片说起
人们所关注的名片除了有一木清直的姓名、职务、头衔、名章,还有一木清直用日文写下的外五分局巡官普玉的名字、职务以及他作为联络员,许可其出入天坛营门的证明。而这个一木清直正是“卢沟桥事变”的始作俑者。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在卢沟桥附近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日本支那驻屯军丰台驻屯队队长一木清直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第37师的严词拒绝,引发争执。7月8日凌晨,蓄谋已久的日军在一木清直的带领下突然占领宛平城东侧的高地沙岗,向中国守军发动炮击,同时发起了进攻,卢沟桥事变爆发。一木清直曾多次宣称是他“为帝国强盛进程打响了信号枪”。
其实,当晚一木清直的部下志村菊次郎是因为拉肚子而离队。就在日军提出入城搜查并与中国守军引发争执后不久,志村菊次郎就已经归队。日军为掩盖真相,称这是“生理需要”,后来将志村菊次郎退出现役,遣送回国。
1938年6月30日,一木清直在东京《朝日新闻》发表的采访中说明了士兵志村菊次郎走失后又返回的情况:“当时接到报告士兵(志村菊次郎)已经回来了,没有异状。但是,我的想法是连队长让我就此事(和中国方面)进行交涉,如果就这样算了,中国方面会怎样宣传就不知道了。此前的‘丰台事件就是例子……也许会让他们产生只要敢真枪实弹地对付日本军队,就可以让演习的日本军队逃跑这样的概念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日本来说是一件很遗憾,丢脸的事情。所以,我方决定占领一文字山(宛平城与北平之间的高地,中方称“沙岗”)然后再进行交涉……”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作为“卢沟桥事变”的始作俑者,“一木清直”这个名字将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二、所谓“丰台事件”
一木清直所指的“丰台事件”其一,发生在1936年6月26日,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7团3营调至丰台驻防。到了丰台火车站时,因火车鸣笛,致使5匹军马受惊,其中一匹奔入日本驻屯军的营房,被日军扣留。中国士兵随后赶到,要求归还军马。日军不仅拒绝归还,还将中国士兵打伤。27日日军1名兵痞,闯进29军38师的马厩滋事,随后数十名日军赶到,与中国守军发生械斗。此为第一次丰台事件。事件发生后,29军进行了内部调换,接替驻防。
所谓“丰台事件”其二,发生在1936年8月31日,一名日侨闯入29军驻丰台军营,与卫兵殴斗,被刺杀。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求29军让防。9月18日下午,29军丰台驻军的第5连在营房外铁道附近演习,回营途中与日军相遇,日军一小队长带领两名日本骑兵,冲入29军的队列中,中国士兵用枪托击打日军的马匹。日军以此为借口,将中国连队包围,连队长上前交涉,被日军扣押。中国士兵列阵准备还击。此时,日军牟田口廉也的联队闻讯驰援,与中国守军展开枪战,日军将丰台与北平的电话线切断,强占丰台的重要地点,双方对峙一夜,此为第二次丰台事件。29军军长宋哲元为避免发生战事,再一次让步。1936年9月19日后,29军丰台驻军移防到丰台镇东南的赵王庄,丰台镇陷于日军的控制之下。
三、关于“北平市警察局外五分局巡官
关于日军动向的呈报”档案
“北平市警察局外五分局巡官关于日军动向的呈报”档案所记载的是:1937年8月8日,日军进驻北平城后,一木清直带领所部驻扎在天坛。9月1日上午10点多,负责值守的外五区警察署第三分驻所六队班长赵德海向驻所打来电话称:在天坛驻守的一木清直大队长有移动军队的动向,外五区警察署第三分驻所马上派巡官普玉前往查看,在中午12点多,原驻扎在天坛斋宫的一木清直大队长率领他的军官士兵已经转移到和平门外的师范大学驻扎。
外五区警察署第三分驻所又派警察四队的班长赵德海带领九名警察随即前往天坛内查看情况,发现了由先农坛左门进入天坛的日军松下部队六甬炮队藤田所率领的炮队约500余名士兵,现在驻扎在天坛内支帐篷宿营。于是外五区警察署第三分驻所派原驻守在先农坛的警长桂安带领警士刘达暂时回到先农坛驻守。
外五区署第三分驻所将以上情况上报给外五区警察署的同时,还将以前由一木清直大队长发给巡官普玉的在天坛内有效之联络通行证(门证)一并上缴呈报给外五区警察署长。
所谓联络通行证(门证),其实就是经一木清直涂改后的名片。名片上将一木清直的原职务“支那驻屯军丰台驻屯队长”划掉,用自来水笔在旁边注明了一木清直的时职,在一木清直的名字上面印有他的头衔“陆军步兵少佐”,在一木清直名字的下方盖有他的圆形名章。一木清直用日文写下了巡官普玉的名字、职务以及作为联络员,许可其出入天坛营门的证明。
真不知道当巡官普玉凭着这张名片小心翼翼、卑躬屈膝地进出天坛与日军联络时,他的心情是何等复杂。同时,这张名片也成为日军占领天坛,践踏我国名胜古迹的实证。
四、走向罪恶的深渊
提到一木清直,他1892年10月16日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由于从小接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使他逐渐成为一名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1913年2月,他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进入陆军服役。1933年10月至1934年3月,在陆军步兵学校学习。1934年4月,晋升陆军步兵少佐。1936年5月,就任华北驻屯军牟田口联队的第1联队第3大队少佐大队长。
由于在侵华战争中表现出色,一木清直在1938年3月晋升为步兵中佐,调回国任陆军步兵学校教官兼户山学校教官。获日本天皇授予的金鹰三级勋章。1941年3月1日,晋升陆军大佐,提升为关东军第七师团步兵第14旅团第28联队长,调回中国东北作战。
1942年4月底,日军第七师团以步兵第28联队为基干,组编成旭字一木支队,一木清直担任支队长,率精兵3870人,于5月5日乘船南下,去参加中途岛战役。6月6日,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惨败。但是一木清直并没有就此认清形势,他已经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继续向罪恶的深渊行进。
五、垂死挣扎
1942年,随着瓜达尔卡纳尔战役的爆发,一木清直支队作为先头部队登陆支援瓜岛。8月16日,一木清直把手下的2400人分成两个梯队,他带着第一梯队总共910余人分乘6艘驱逐舰,直驶瓜岛。根据情报,一木清直认为美军只有6000人,所以不等后续部队到达,一木清直就留下110余人看守滩头阵地,他亲率其余800余人,向所要夺取的阵地扑去。而美军驻守的瓜岛正是战斗最顽强、意志最坚定的海军陆战队,此时的总人数已达11000人。
8月20日,一木清直的一支40人的侦察分队与美军的巡逻队遭遇,被美军打死了30余名,同时,美军还缴获了一张已经标注好的地图。根据地图,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师长范德格里夫特对美军防线上的薄弱环节进行了调整,在日军可能进攻的地点架设了带刺的铁丝网,布置了火力点。
21日凌晨,一木清直组织500余名日军向泰纳鲁河河口的美军阵地发起了进攻。美军等日军接近后才开始射击,炮火非常猛烈,日军顿时尸横遍地。下午,一木清直又组织第二次冲锋,但在美军密集火力下根本无法突破防线。经过激战,日军损失惨重。
天亮后,一木清直指挥残部在河对岸构筑工事,与美军对峙。直到美军侦察部队报告日军没有后续部队后,美军即派出一个营绕到日军背后,实施两面夹击,日军只能向海边溃退。一路上倒下的伤兵哀声遍地。美军派出医护人员前往救助,日军伤兵竟拉响手檑弹与医护人员同归于尽,范德格里夫特闻讯勃然大怒,下令对投降者不予生命保障,并出动轻型坦克去消灭日军残部。
黄昏时分,美军的轻型坦克向日军盘踞的丛林冲去,火炮和机枪的子弹横扫日军,坦克从死尸和伤兵身上碾过,履带上沾满血肉。
剩下的一小撮日军,团团围住他们的大佐一木清直,此时,一木清直已身负重伤,当美军坦克发现这群残敌后,一个接一个地击毙,一木清直在被打死前,拔出军刀切腹,这个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终于结束了他短暂而罪恶的一生。此次战役,史称“泰纳鲁河口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