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生
[摘 要] 中考复习是初三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巩固学生物理知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从课本依托、知识整合及模拟测试几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 中考 物理复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54
对于初三物理教学来说,中考复习无疑是很重要的环节,它既可以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而且还可以纠正和弥补学生存在的错误和缺陷,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每一位初三物理教师都在努力研究中考复习方法,力争通过中考前的总复习达到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通 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几种有效的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依托课本,夯实基础
考试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总是以课本知识为纲进行衍射,即总是在课本练习题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变形。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紧紧抓住课本这个“纲”,指导学生先详细复习书本知识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题进行知识巩固。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以点代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在《浮力》复习中,由于阿基米德定律是学生的理解难点,所以教师应该先讲解浮力是由于液体形成的压力差所致,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本质原因,然后推导出公式F浮=ρ液gV排,这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关联和迁移的过程。而对于公式F浮=ρ液gV排的理解中,突破口就是让学生明白公式中的ρ液不是物体的密度,是物体所浸入的液体密度,V排也不是物体的体积,而是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只有物体完全浸没时,V排才等于V物,这些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
二、知识整合,深刻理解概念和规律
由于初中物理知识点分散,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是根据章节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获得的知识自然也是“分块”式的,但当全部知识学完后就会发现,零散的知识点往往带来茫茫无边的感觉。因此,对知识的分类、归纳与总结就成为物理中考总复习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去考虑,把各章节的知识重新归纳、整理,并形成知识网络,其次在每个知识分类中,要让学生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复习力学部分时,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中心,联系力的种类、单位、测量以及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压力和压强,浮力等进行复习。由热学中的温度联想到热量、热传递等知识的理解,从刻度尺的测量要求延伸到温度计、天平等的使用方法等。在知识的归纳中,可以把反映物质本身属性的密度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与平均速度公式v=s/t以及电阻公式R=U/I联系起来,对它们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图像等作归纳性的解读,并选择练习题进行巩固。将声音的传播条件、速度与光学知识进行并列复习,进一
步了解它们的共同点与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把知识系统化,把课本读薄了,学生只要抓住几个知识网络的中心点,然后向周围知识辐射展开即可,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模拟演练,提高应试能力
复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模拟演练,演练的目的就是要让系统复习的内容在学生中再次呈现,并通过模拟重新进行知识的巩固性整理,进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教师也正好通过学生的模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好做最后的补救。模拟考试一般在四到五次比较适宜,次数不够将影响检验与反馈的效果,而次数多了则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浪费精力,同样没有效果。在模拟测试中要求学生同中考一样重视,不得对答案和讨论,做完以后教师也要认真批阅,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集体讲评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的形式解决,真正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目的。为了让模拟考试更具效果,还应该关注以下几点细节。
一是当每次的模拟考试结束后,批改试卷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记录,并在试卷发下去以后根据记录对答题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反馈,并帮 助学生找到存在问题的原因,鼓励他们下次考试取得进步。
二是强调答题的规范,特别是计算题的分析与过程的规范,做到思路清晰,计算步骤合理,概要文字说明的要简练准确。作图题要正确使用工具,力求做到规范、准确、美观。如光线用铅笔标明箭头,虚实分明。经过这样的训练和指导,学生就能够胸有成竹、满怀信心地走上考场,考出最佳成绩。
最后一点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复习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必须要在中考前的几天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自主复习,提高他们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考前复习的预期目的,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周树松.新课程中考物理复习的方法与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0-21.
[2] 李春芳.剑术比剑之长短 学法论学之成败——中考物理复习五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2):50-51.
[3] 颜豪.浅议中考物理复习教学[J].中学物理,2011(3):40-41.
(特约编辑 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