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锦琼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一些留在家乡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便成了留守学生。由于与父母长期缺乏沟通,一些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中存在不少的不良习惯与行为。为了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增进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通过书信架起双方的情感交流。通过书信交流,使留守学生倾吐自己对父母的爱,同时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关键词]书信沟通留守学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1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留在家乡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便成了留守学生。由于与父母长期缺乏沟通,缺少必要的父母亲情和家庭监护,一些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中存在不少的不良习惯与行为,比如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厌学、容易与人发生争执等。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产生了许多烦恼。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学生,特别是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父母的了解与关心,经常与父母交流,同时希望与父母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使父母成为自己解决困惑与问题的引导者。而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引导和解决,所以留守学生更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偏差,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本人的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
为了解决留守学生与父母情感沟通的问题,本人在研究留守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通过书信的方式加强双方的交流。要求留守学生每月至少写一封信给外出打工的家长,而家长收到信件后也要回复,哪怕是短短的几行字,也是对孩子的鼓励与关爱。
一、书信的魅力
书信是人类自古以来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之一,它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而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父母与留守孩子的交流方式已多样化了,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使双方的沟通形成了快捷模式,改变了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方式的表达。
但是手机、电话、电子邮件、QQ等现代联系方式,仍不能代替书信的作用。手机、电话、QQ等网络视频有声,能听到通话双方的情感,但通话结束后没法进行保留或保留的意义不大;类似于信件的电子邮件虽然很快,也可以保留,但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家长没有条件用或很多不会用,同时孩子也不能从中看到熟悉的字迹,享受不到父母的热切关怀。
我们在盼信、等信的过程中,其实也包含了期待、希冀和憧憬,拆信、读信的过程,是精神的放松、身心的愉悦,也是一种更深情感的交流。 在一次与学生的谈话中,学生提到自从写信给父母以来,虽然收到父母的信只是短短几段话,说了一些在工厂做工的事情、要求她努力学习、要与哥哥多孝敬家里的奶奶,无非是家长里短,可对于她来说却是非常的珍貴,总是不时的拿出来看。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这些信件就成了她的精神动力,而且这些信件也使她成为班里不少同学羡慕的对象。
二、用书信传递爱
由于留守学生与外出的父母缺乏沟通,导致不少父母回家后,不知该与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来来回回都是相同的内容,父母可能觉得一年就说这一两次,孩子总是会听的。可对于孩子来说,每年都是听到相同的内容,甚至与电话里交谈的内容差不多,没意思,于是就会觉得无聊。有一个学生甚至对我说,在相同的时间(过年时),听到的都是相同的话,好烦,自己都想跑到外面去了。由此可见,父母与孩子平时的沟通如此重要。亲子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写信只是其中之一,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信中,孩子在向父母表达情感时多数会思考字词的使用,同时会把很多当面说不出的情感真实流露出来。“知心姐姐”卢勤也认为:“给孩子写信,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不失为一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好方法。”
留守学生与父母书信往来,让其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艰辛、对自己的关爱;让外出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家里的情况,以便更安心地工作。一位2009级留守学生的父母过年在家时,曾打电话给我,说这孩子从小就放在家里给爷爷照看,平时他们与孩子的沟通少,从没想到会收到孩子写的信。夫妻两人心情非常激动,觉得小孩懂事了,同时也发现他们对孩子的了解非常少。每次收到信,他们都打电话给小孩,说说自己的情况,给孩子出出主意等。当时,我就对这夫妻说,以后每次收到信,一定要写回信,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重视与关爱,感受到父母和自己都是家庭中的成员。回信的内容可以不多,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应是对孩子的鼓励。不能让孩子只是一头热,没有时间和不知该写什么只是一个借口,这个借口用多了就会使正在升温的情感冷却。后来,这对夫妻一收到信就马上回信,孩子写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过年再回到家时,双方的交流已经比较流畅,感情也好了很多。
有些留守学生对我说,其实他们也知道,父母离自己那么远,如果不是什么有重大事情不会回来,自己的事情还是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把自己的烦恼、问题等写在信里,其实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寄托,有时信写完了,寄出去后,烦恼、问题也就没有了,心情也平静了。
初中阶段的孩子刚刚踏入叛逆期,出现的问题也比较浅显,较容易处理。但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或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适当疏导和处理,那就有可能造成孩子在思想上的迷失甚至自暴自弃。用写信的方式可以让双方在见面或打电话不知该如何开口说的事情变得容易了,避免了有口难开的尴尬,在交往中收到的效果较好。如果父母在写信时也能真情流露,不时的增加自己的想法,甚至把自己在与孩子同龄时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以及现在得到的经验教训写一写,既避免了让孩子反感的高高在上的大道理,使孩子能够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且也使孩子的自尊得到了保护,更加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
三、用书信培养爱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人们树立信心,改变生活态度,使人乐观向上,我认为积极的心态其实就是自我的幸福感。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开,体会不到正常的家庭氛围,内心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安全感与幸福感,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我在平时的研究中,要求学生与父母(特别是父亲)尽可能在信中传递积极因素。对留守学生而言,是对自己的积极暗示和鼓励,对父母而言,则是通过积极因素引导留守孩子正确乐观地认识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他人,关心他人。
有的父母在信中以积极的态度写出了自己打工时经历的成功与失败、生活中的幸福与艰辛,言语中透露出对家人的关心、对人生的拼搏进取。这对留守在家的孩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孩子理解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让自己拥有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以及更多的机会。
留守学生在信中以积极的心态写出自己学习生活上遇到的烦恼与困惑,这是对自己不良情绪的疏导。在研究中发现,多数留守学生更愿意写正面的内容以减轻父母的担忧,使其安心工作。而这些积极的态度也反映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一些留守学生的纪律开始变好,学习上也比以前努力,在待人接物中更显得有礼貌。有一个留守学生在与他的班主任闲聊中说道,我经常拿出父母的信来阅读,感觉父母就在自己的身边,发现原来幸福就在我的面前。感到身边的同学、朋友、教师、家里的亲人对自己的关心,以前却常常视而不见,经常埋怨与自卑,现在能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四、存在的问题
书信通过它的字字温情,给我们带来亲切感、希望和憧憬,但在研究中,我也發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外出打工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写信的感受不同,所写的内容给学生带来的感受也就不一样。文化水平较高的(高中毕业和部分职校毕业的)家长,信中内容较多,流露的情感较真实,表达的水平也较高,孩子深受感染。 文化水平较低的(只有初中文化或更低的)家长,信中内容较少,语言比较平淡,有的孩子刚开始收到信时情绪较为激动,一段时间后便不以为然了。
2.有的家长以工作忙、寄信的地方较远等为理由,没有写信或没有坚持写信,认为通过电话聊也是一样。留守的孩子一头热,也坚持下来或随随便便写,缺乏感情。最后双方不了了之,又回到原点。
3.有的家长工作变换的频率较高,通讯地址经常改变,这成为双方不能坚持通信的一大障碍。
信件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便于携带,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拿出对方写来的信件,父母、孩子的音容笑貌似乎还留在上面,睹物思人,信纸上涌动的真情和思想都会在双方的心中流淌。希望通过信件这一桥梁,使每个留守学生都体会到爱和温暖,健康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车然娜,丁超.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23).
(责任编辑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