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最具影响力的篇章,司马迁以传纪文学的形式,记录了西汉名将李广身经百战、武艺高强的英雄本色,歌颂了李广仗义疏财、爱护士卒、口讷少言的品性,以及李广遭受不公正待遇,最终悲愤自杀的结局,使一位汉代飞将军的形象成功地传之后世,产生了极其久远的艺术感染力。因为李广代表着西汉,进而代表着汉民族抗击外侮、杀敌报国、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质,产生着振奋人心的正能量,理所应当地受到历代民众的拥戴。
关键词:史记 李广 时代意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最具影响力的篇章,司马迁以传纪文学的形式,记录了西汉名将李广身经百战、武艺高强的英雄本色,歌颂了李广仗义疏财、爱护士卒、口讷少言的品性,以及李广遭受不公正待遇,最终悲愤自杀的结局,使一位汉代飞将军的形象成功地传之后世。在后代的诗、词、文、剧中,李广成了历代文人反复赞颂的人物,李广的许多事迹成了后代文人创作的素材,李广的事迹也已演化为成语,进入中华民族的语汇。据初步统计,约有上百首之多的唐诗作品与《李将军列传》相关联,如“飞将(军)”“射石(虎)”“猿臂”“霸陵(尉)”“数奇”“不(封)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经百战”等与李广相关的典故,多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创作中,这恰恰说明了李广这一人物形象的被公众的认可程度。
正如学者曾小梦所言:“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文学形象,除了与接受主体自身所处的时代、经历、审美经验等因素有关外,一般还具备以下几个标准,即这一文学形象具有某些特定的文化意义,凝聚着某种激励人、鼓舞人的精神力量,或其自身已成为道德伦理的典范人物。李广这一形象正是符合了这几个标准,所以才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现实中的李广将军确实是一位对西汉历史有着深重影响的人物,因为李广代表着西汉,进而代表着汉民族抗击外侮、杀敌报国、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质,产生着振奋人心的正能量,理所应当地受到历代民众的拥戴。本文试从《李将军列传》的人物特征上,论述李广形象所代表的时代特征。
一、抗击匈奴的英雄气慨
《李将军列传》记载的最主要内容,是写李广与匈奴作战的过程。自青年时代起,李广就立志从军报国,英勇杀敌:“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司马迁通过两个方面来表现李广的英雄气慨,一是描述李广具有天生的英雄条件,能上射飞雕,下擒猛虎:“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尤其是“射虎入石”一事,最能表现李广的英雄气慨,也是后人时常歌颂的事迹,如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六首》有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诗句,将李广将军的威武身姿再现眼前。
二是描述李广在战场上的英勇,在李广一生所经历的大大小小七十余战之中,司马迁挑选出上郡遭遇战、燕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和最后一次出击匈奴的战役,这几次战役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李广的有智有勇(上郡之战)、胆识过人(右北平之战)、武艺高强(燕门出击战),有效地突显出李广是名符其实的威震匈奴的猛将。所以,即使在身负重伤之时,李广也能够在“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的危急之中,“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这两种描写,扎实地奠定了李广英雄形象的基石,也是公众对其产生崇拜心理的原因。
《李将军列传》中所表现的李广的英雄气质,正是西汉建国以来一直倡导的时代精神。自西周时起,匈奴民汉民族的劲敌,他们仗着高强的骑术,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武力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汉武帝即位后,正处极强盛时代的匈奴由冒顿之孙军臣为单于,其国境东达辽东,远及朝鲜边境;西迄今哈萨克的巴尔喀什湖、吉尔吉斯、塔里木盆地东北一带;北至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南面常以铁骑进出于宁夏、陕北、甘东、晋北、冀北等地。当时匈奴拥有骑兵约30万。据史籍所记,陇西、上谷、云中、遼东等郡经常遭侵袭,每年被匈奴杀害和掳去的汉民在1万多人。汉王朝时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匈奴成为汉王朝的心腹大患。特别是到了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38年),匈奴大举入寇,攻占河南地,迫近汉都城附近的细柳、棘门、霸上,这样的严重威胁,一直继续到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不得不用和亲的方法来维持边关短暂的和平,在时战时和中使汉王朝得到休养生息。因此英勇杀敌作为西汉时代的最强音,一直回荡在汉武帝时期,时代需要英雄,民众崇拜英雄,许多热血男儿以保家卫国为已任,积极参军以求报效国家,去追求自己的英雄梦想,已成为支撑民众的重要精神源泉。热情投身军旅、奔赴边疆、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整个时代。再加上汉武帝在汉初奖励军功的基础上,重新设立了武功爵,汉武帝诏曰:“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联甚悼之。日者大将军巡朔方,征匈奴,斩首虏万八干级,诸禁锢及有过者,咸蒙厚赏,得免减罪。”至于汉武帝时期授武功爵的条件,史籍上并无明确记裁。但从已发现的一些汉简记载可以看出,它大体上是以斩捕敌人多少为标准。这种军功嘉奖激励着民众的斗志,提升着英雄人物的社会价值,因此李广作为杰出的军事人才,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兵刀弓马的猛将,并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二、仁爱治军、廉洁正直的胸怀
李广管理下属的方法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即“宽”与“俭”。“宽”就是没有繁琐的军纪和制度,本着爱护士卒与军马的原则,李广出征时总是“择水草肥美而屯驻”,目的是让士卒与军马都得到充分的休息。“俭”就是李广不设固定的编制和阵势,行政上也尽量简约,简派征侯,减少管理环节,做到宽而不乱,以爱抚军。在战场上遇到粮草困乏,缺少给养时,李广可以做到“士卒不尽饮,广不近饮,士卒不尽食,广不近食”,把他对士卒的爱护发挥到最大限度。李广的这种治军方略,得到士卒们的一致爱戴:“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在和平时期,李广更是以廉政为业,每每得到皇上的赏赐,他都悉数分给部下,从不用于置办家产:“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为了与李广的“宽”“俭”的治军方略形成对照,司马迁特意在《李将军列传》中设置了关于汉代名将程不识的一些事迹,程不识的治军方略与李广恰恰相反,他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要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要到工作到天明,但所达到的效果却与李广的“宽”“俭”治军完全相同。因此士卒们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不愿跟随程不识。
汉代所设的将军之职为领兵主征伐,平时将军开府治事,出征时则旨“幕府”,以为参谋之部。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云:“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因此汉代的将军府中设有各种僚属,大将军府最多。这些僚属分为两类,一类是参谋人员,如长史、从事中郎、诸曹椽史等,他们负责幕府庶务、文书、参赞军务;另一类是军事管理人员,包括校尉、司马、军正、军监、千人、武库令、军市令、军司空等,他们负责统辖将军卫队、协调军务、传达军令、执行军法及后勤供席等。很显然,李广的将军府中是简化或完全没有这种人员设置,李广以仁爱廉洁的方式治军,声望很高,深得士卒们的拥戴,所以管理人员与管理层次虽然简化,但管理效果极佳。
从西汉的战争形势来看,西汉的主要敌人是匈奴,草原作战、山地作战是西汉战争的主体,汉军有时还要深入辽阔的匈奴腹地去作战,不仅物资供应时常发生困难,就连辨别道路都很艰难。如李广所经历的最后一战,就是因为迷路而贻误战机,导致了李广自杀的悲剧。所以在这种野战中,官兵团结一致是取胜的关键,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應对各种险境。所以散尽家财优待士卒和幕僚,即是李广忠君爱国的表现,也是李广的治军方略。从汉武帝后期与匈奴的几次大战役来看,汉武帝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力量较弱的河西匈奴军,以断匈奴右臂;漠北之战,汉武帝则利用匈奴单于的轻敌麻痹,派军东西两路远途奔袭,深入进击,予匈奴主力以致命打击。卫青、霍去病等一批年轻的骑兵将领,在这几次战役中,不仅充分表现出沉着冷静、英勇果断、机动灵活的特点。敢于统率骑兵大胆深入,千里迂回,远程奔袭,没有官兵的紧密团结,是不可能克敌制胜的。由此可见,李广的仁爱治军的作法,具有强烈的军事学意义。
三、敏于事讷于言的儒家风范
西汉王朝进入汉武帝时期之后,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已逐步得到发展,出现了“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的富足局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的思想体系,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取代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用更加积极实干的理念去治理国家,改变世界,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王朝由此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统一封建国家。
司马迁作为西汉历史的总结者,遵循着汉武帝的儒家思想统治,在《史记》中表现出浓郁的儒家主张。在《李将军列传》之中,司马迁毫不例外以李广为典型人物,推崇李广言行中的儒家风范。李广身为西汉王朝的一员著名武将,受到深刻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处处表现出传统的道德风范。如李广六十多岁仍主动出战匈奴,就是他的忠君思想的体现:“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李广结发即与匈奴作战,一生与匈奴正面做战七十余次,几历生死关头,可谓是忠君爱国的典范。“忠君”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儒家“忠”的对象是君主与国家,故《论语》中孔子有云:“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曾子亦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李广正是用他征战沙场的一生诠释了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实现了儒家“臣事君以忠”的道德信仰。同时司马迁还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俗语来称赞李广的“恂恂如鄙人”的为人,也是儒家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其身正,不令而从”理念的体现。李广虽然武艺高强,但天生的不善辞令,他只会通过诚信果敢的实干精神征战沙场,充分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李广不仅不善言辞,而且做人也是低姿态的,他恂恂如鄙人的处世风格,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廉政风范,说明李广从不以大将军自居,而是把自己放置于一个普通人的地位上,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也是最符合西汉社会语境的做法。而司马迁称赞李广的话语,正是要将李广提升至儒家传统道德的高度之上:“(李广)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被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上海群学社,1931年版。
[2]陈梧桐:《中国军事通史 第五卷:西汉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陈学超:国际汉学集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王耀:《飞将李广》,甘肃地方志资料汇编。
(余迎,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