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芮冰
摘要
陕西风格竹笛艺术在业内称之为“长安笛派”,其作品、演奏风格等方面在中国笛界独树一帜,这一风格的笛曲主要是带有陕西本土特色的音乐为主,经过陕西众多竹笛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创造积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秦地竹笛乐曲与演奏风格,对20世纪乃至新世纪的中国竹笛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当代陕西风格笛乐、创作素材、代表人物、演奏风格、揉音
竹笛,中国汉族重要的管乐器之一,也是历史最为久远的管乐器之一,从古到今,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无论是笛子的形态、材质,还是演奏笛子的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着。尽管竹笛在我国音乐文化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宋元明清以来,由于戏曲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各个地方剧种的伴奏乐器中都出现了竹笛,渐渐承担起了主奏或领奏的重要角色,建国后才使之成为舞台上一门器乐独奏艺术表现形式。从“四大名师”冯子存、刘管乐、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的竹笛独奏音乐的开拓者到涌现一大批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从“南北两派”到风格性各异的“地方笛派”的新势力,陕西音乐风格在竹笛的演奏和乐曲创作当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表现力。
一、浅谈当代陕西风格笛乐创作素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陕西风格笛乐,跟陕西地域广阔,古朴奇特的风俗民情,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这些因素是分不开的。陕西风格笛曲主要是带有陕西本土特色的音乐为主,主要包括陕西关中、陕北、陕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其中以陕北和关中最为代表。陕北地区,以信天游、陕北民歌等曲调为基础,在原调的基础上,又经过作曲家的加工处理,派生出具有竹笛语汇的动人旋律。最具代表性的是高明先生的《陕北好》《枣园春色》。除此还有马迪的《秦川抒怀》《塞上风情》《纺线线》等;梁欣的《欢腾的延河》《延河畔上迎亲人》等都是陕西风格中陕北风格的代表作品。关中地区,结合了关中地方戏曲秦腔、碗碗腔等戏曲元素为主要创作素材,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戏曲旋律的韵味为主要特点。代表作品有元修和先生移植的《秦腔主题随想曲》;梁欣的《乡歌》;刘宽忍的《秦吟》;马迪的《秦川抒怀》;张延武的《秦川叙事曲》等。而《乡歌》则是以陕北民歌和关中音乐相融合,旋律优美流畅,极富歌唱性,表达关中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秦川抒怀》在陕北民歌的基调之上又透漏出碗碗腔的戏曲音乐素材。陕南地区与川渝、湖北、河南、甘肃接壤,历史上受秦、楚、巴蜀文化影响,因此,陕南的文化与陕北、关中的文化有很大差异,其音乐风格更接近川鄂一带。其代表作品有《汉中茶歌》等。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陕西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形式,种类繁多的民间音乐形式为竹笛艺术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来源。
还有一些是来自仿唐代宫廷音乐和唐代歌舞为素材的代表作品。这类笛曲主要是来源于“唐代遗风”,带有厚重的唐风雅韵。陕西历史源远流长,十三朝古都的繁荣与衰败都发生在这片圣灵的土地上。马迪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创作出了一首同名笛曲《山居秋暝》;还有周煜国与孙永志共同创作的《遐方怨》,音乐素材则来自西安鼓乐;还有张延武根据仿唐宫廷歌舞而创的《踏歌》《白纻》等。
二、浅谈当代陕西风格笛乐代表人物
建国初期,我国竹笛器乐发展专业化迎来的一片灿烂的新天地,不仅作为独奏的演奏方式登上了专业的舞台,也开始走向了学院化的发展道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的笛子演奏已经是南、北两派并存,元修和先生是南派笛子代表人物赵松庭大师的弟子,也是西安音乐学院第一位笛子老师;牛宏模先生则师承北派冯子存大师。两位老先生都为日后陕西笛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这一时期最具陕西风格代表性的,是竹笛演奏家高明先生所写的《陕北好》和《枣园春色》两首笛子曲,运用陕北信天游音乐素材所创作,这使陕西风格的笛子作品一下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由西安音乐学院培养的陕西笛家群体,代表人物有梁欣、刘宽忍、马迪、张延武、孙永志、程天健等优秀的笛子演奏家,他们在吹好笛子的同时,也接触了更多的音乐知识,创造出了更多经典的作品,成为了陕西风格竹笛艺术的代表人物。而这一时期陕西竹笛也与全国竹笛交流频繁,刘宽忍南下杭州拜赵松庭先生攻读硕士;马迪赴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学习,拜访众多名师;张延武求学简广易老师。可见,陕西笛坛风格的形成,与全国竹笛艺术是分不开的。20世界九十年代至今,涌现了大批像笔者一样的竹笛专业学生,时代的关系,这时期的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不只是局限于本土乐者,演奏风格多样化,更多的是将陕西音乐风格的笛乐传承和发展。
三、浅谈当代陕西竹笛艺术演奏风格及技巧
陕西风格笛乐演奏上不仅高亢、嘹亮、激情四溢,同时也细腻、优柔、情溶于水。陕西笛曲大多以陕西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为素材,演奏家众多,演奏风格也各显特色,但众多演奏风格中有一个共性,就是竹笛声腔化,这已经是陕西风格竹笛艺术最具特色的一个特点。竹笛聲腔化是陕西竹笛演奏风格的精华,是陕西音乐特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的集中体现。“声腔即戏曲音乐名词。通常指有着渊源关系的某些剧种所具有的共同音乐特征的腔调而言,包括与腔调密切相关的唱法、演唱形式、使用的乐器和伴奏手法等因素在内。” 竹笛声腔化简单理解就是吹的要向唱的一样动听,而吹情也成为了近现代陕西乃至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演奏方式。竹笛声腔化的演奏则贯穿“气”、“指”、“舌”三个基本的吹奏要素,而气息则是根本,马迪老师曾经说过:“气通百通”。摒弃了过去一味的用力吹奏,而去强调竹笛的震动,用最轻松的力气去吹奏最震动最宽广的音色,气息与指舌的紧密结合,运用不同程度的气震音,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这种吹奏也符合了陕西人豪放、质朴的性格。而陕西风格笛乐也多以陕西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为素材,演奏风格上也自然而然的向陕西风格音乐靠拢。
从演奏技法上来看,揉音技法是陕西竹笛演奏中最具特色的技巧,是借鉴二胡、板胡等弦乐器的揉弦技巧创造出来的,具有很强的艺术表演力。揉音技法“∪”是在一个主音的基础上,手指在主音指法上方或下方的音上做滚揉动作,不是指头的颤音技法,而是模仿弓弦乐器的揉弦,手腕发力按揉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半孔音指法上的揉动。在当今的笛界,揉音技法被分为三种:上揉音、下揉音和压揉音。上揉音是从高音向低音反复揉动,下揉音是从低音向高音反复揉动,而压揉音是在上揉音的基础上扩大手指在音孔上按揉的幅度。陕西竹笛演奏风格中“揉音”技法也被分为两类:以马迪为代表的“张力式”揉音,以刘宽忍为代表的“朴实式”揉音。马迪老师认为舞台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音乐技法的处理上注重张力,代表作品《秦川抒怀》。而刘宽忍老师的音乐更注重含蓄内敛,演奏技法上也表现得比较朴实,代表作品《秦吟》。
四、当代陕西风格笛乐的地位与意义
对艺术来说,追求自己的风格才能立于艺术之巅。“三秦大地”孕育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与灵感,无论是音乐的主题、形式、技法、审美,都離不开秦风秦韵的地域特征和时代背景。陕西竹笛的发展到今天并不是偶然性的,他依托着浑厚的三秦文化与历史,是陕西众多竹笛演奏家共同努力探索和发展得来的。至今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也都在教授陕西风格的笛曲,全国各大比赛的规定曲目也都包括陕西风格的笛曲。可见陕西风格笛曲的影响力不仅是在陕西本土,而是覆盖到了全国。笛子大师刘森这样说过:“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他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国音乐的根就在陕西。” 陕西音乐风格为竹笛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本着当代人文情怀的审美方向,扎根与当地传统民间音乐和戏曲之上,提倡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理念,孕育出了“秦风笛韵”独树一帜的曲风和演奏风格。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刘宽忍.笛子吹奏法[M].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2]马迪.马迪?笛子基础教程[M].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3]高纯华.高校竹笛教程[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4]本社.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5]李宝杰.长安乐派研究文萃[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二、期刊、论文:
[1]贾黎明.秦地笛子代表人物及其演奏作品音乐特点分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刘荣.略谈民族器乐创作中“长安乐派”的形成[J]. 西安:音乐天地,2009年06期。
[3]刘荣.本土地域风格在陕西民族器乐作品中的呈现[J]. 西安:交响,2013年02期。
[4]高纯华.“长安笛派”之微探[J]. 贵阳:音乐时空,2013年12期。
[5]毛云岗.笛子“揉弦”技法的艺术魅力及精学巧用之道[J]. 南宁:艺术探索, 2009年03期。
(作者单位: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
[责编/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