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平
[摘 要]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不作为和农村环保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农民环保意识非常淡薄。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要求我们在保护环境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加强科学立法,健全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关键词]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00 — 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工业开发和生活污染物任意排放等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农民是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他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同时他们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最直接和最大的受害者,所以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必须提高农民的地位。但当前农民的环保意识非常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因此使农民具有现代环保意识,并用以指导他们实践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
环保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当前农民环保理念缺失是由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的。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还是落后很多。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降至40%以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第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954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2〕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是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出于摆脱贫困的渴望,“经济至上”就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村居民的最高价值取向。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大多数人选择了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行为,这就会极大阻碍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二)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低,环保意识就会越弱。首先,科学文化水平低使农民接受新观念比较难,不可能掌握并接受先进的农业无污染技术,如焚烧垃圾发电、用微生物治虫、利用细菌冶金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其次,文化素质低使农民接受环保知识的渠道受到限制,他们毫不关心政府的环保工作,也不会通过网络、报纸、书刊、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了解和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第三,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社会责任感较弱,环保态度会更为消极,环保行为也会更为被动,例如他们没有自备环保购物袋的习惯,也不会分类丢弃垃圾等。
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据资料介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这与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平均在11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全国只有5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1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比较低的。现在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到15年,日本农民80%以上是高中文化,法国有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本科的文凭。这反映出我国农村基础文化教育还任重道远。
(三)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不作为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应是各级政府的重大责任和共同任务,政府应该成为环保事业的中坚力量,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不作为,主要表现在:第一,“口头环保”的现象非常严重。越是经济落后的农村,这种现象越明显。为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很多地方政府实施的环保措施无外乎是拉拉横幅、贴贴标语、写写大字,至于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却很少关注。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会给农民产生一种环保行为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错觉。第二,地方政府对环保问题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农民的环境知识普遍缺乏。农民在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 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但他们对使用这些东西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和造成多大危害缺乏必要的认识,自然也无法认识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性,他们的环保意识也很难得到提高。第三,环保事业投入过少。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由于该项工程基本上没有回报或回报率非常低,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环保投入就成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到农村治污中去资金非常有限。由于缺乏资金保障,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一些规模较大、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庄都没能配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农村基本没有达到卫生标准的公共厕所农民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也难以形成较为自觉的环保意识。
(四)农村环保法规制度不健全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立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立法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主要侧重于工业污染的防治和城市环境的保护,农村环境保护不但薄弱,甚至在个别地区还是空白,如对农村垃圾问题就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也是农村垃圾到处排放的重要原因。
针对我国农村环保立法存在的问题,现在很多省份都通过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立法工作来完善各省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如浙江省就制定了《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部分法律法规原则性过强、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考虑这些法律在各个农村的具体适用,导致法律与实际存在脱节现象。法律的缺失导致大量农村居民的环保行为无法可依,有些农民的环境污染行为有法不依,对环境违法行为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都极大削弱了农民的环保积极性。
二、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在保护环境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面对当前农村环境严重污染的现状,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走一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扶持力度,能更好地转化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变废为宝,进而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会得到增加,其环保意识也能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得到提高。例如我国农村存在的“猪——沼——果”的养殖方法,就是利用养猪的猪粪,配套兴建适当容积的沼气工程,再用沼液作肥料种果树,这样即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又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首先,地方政府要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儿童顺利入学。对农村存在的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和重男轻女的错误思想,地方政府要给予正确引导,并对一些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村民在经济和法律上给予惩罚,推动“希望工程”来确保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能够上学。二是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或农民、个体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业余、半脱产或短期脱产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农民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三是依托农业高校对农业发展进行帮扶指导。面向“三农”、服务“三农”是农业院校的基本定位。从事农业生产的村镇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主动联系农业院校的相关学院,在当地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实践基地,以保证对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或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帮扶。
(三)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
首先,中央政府需要深入改革现行地方政府干部的政绩评价体系,做到“污染帽”与“乌纱帽”挂钩,落实环境污染问责机制,彻底改变地方政府“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坚决终结口头环保主义。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是真抓环保还是假抓环保,有必要让全社会进行监督,这就需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举报权,督促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环保方面的责任。其次,要加强环保宣传工作。宣传形式要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他们难以理解并接受太多深奥的大道理,因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电视和网络成为农民获得知识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各省市电视台可结合自己的节目方式适当增加对农村环境污染危害与治理等方面的宣传。浙江省《范大姐帮忙》节目是农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之一。《范大姐帮忙》栏目可以适当增加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甚至可以开辟一个“三农”专栏,让范大姐专门给村民们讲授环保知识、化解环保矛盾。同时还可以经常给农民播放环保方面的电影,比如《可可西里》、《后天》、《家园》等,让村民在电影的观看过程中,对那些破坏生态的行为产生憎恨,这就能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再次,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力度。必须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各级财政应向农村倾斜,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农村环保建设;企业要有长远眼光,要舍得在环保上加大投入,重视引进过硬的环保治理技术和设施;动员全社会捐助农村环保,为农村环保筹集更多资金。
(四)加强科学立法,健全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面积较大、农业和农村人口较多,如果仅靠国家环境立法,很难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各级地方政府有必要以本地为依据,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地方性环境法律法规。比如有的农村农业污水污染特别严重,有的农村养殖业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组织农学和法学专家针对这些污染严重的领域制订出操作性、实效性强的法律,让他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生活和开展生产,让农民明白一旦为了经济利益而损害环境,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提高他们的环保法制意识。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5.
〔2〕中国新闻网.统计局: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4/01-20/5754948.shtml,2014-01-20.
〔3〕陈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培养〔J〕.人民论坛,2011,(01):192.
〔责任编辑:史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