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帅
摘要:天下理论是赵汀阳针对当前国际理论的解释局限性提出的具有东方特色的一种乌托邦猜想性质新国际秩序,它反对将国际理论与国内理论割裂辨析的传统做法,主张国际理论应与国内理论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空间、人口上的无限性,即“无外”。同时,不同于西方的丛林原则,这种涵盖人类生活所有领域的制度具有内外有别的等级特点。
关键词:先验;无外;自在;内外
传统国际理论在面对世界进行解释时,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假设与清晰的演绎推理,却无法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的答案。尤其是面对民族/国家之间无休止冲突,传统理论并未从本质上解释冲突的根源,且未能为真正解决这样一个冲突出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案。赵汀阳先生的《天下体系》一书,正是在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面对冲突的解释困境时,提供一种以全新的非西方的视角对整个人类世界的思考,其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的思想框架替代传统的现实主义思维,借以彻底解决不同社会单位之间的紧张关系。
一、天下体系四大原则
(一)先验性原则
赵汀阳在世界政治哲学框架中认为世界制度源于国家制度,由“家-国-天下”的逻辑构建的,三者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层次上具有类推性,各个政治层次间存在明确的逻辑从属关系。在三个层次中,家庭是处于基础地位的单位,在赵汀阳看来,天下理论中家具有天然自洽性,个体是作为家庭的一部分存在于社会,而非由个体组建家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先验形式,个体形成家庭只不过是‘进入了家庭这一先验形式而不是‘组成了家庭。
而家庭性的一种自下而上的推广顺序与自上而下的政治顺序相反标志着政治与伦理间相互肯定的政治-伦理循环,政治为伦理提供效率,伦理为政治提供合法性。①天下理论中蕴含着关于“世界”的饱满概念和世界制度的先验理念,即作为天下体系的世界制度。在天下理论中,“天下”所认定的世界是个“概念上已经完成的世界”。
(二)无外原则
无外原则是作者的整体论思维在天下理论中的集中体现。作者看来,一种理论应当具有从最低级到最高级单位的一致解释,这种解释力不应随着层级的升高与降低或地理位置的远近而发生弱化现象。赵汀阳认为,“以身观身……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是天下观的基本核心也是区别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最大特点。
赵汀阳对传统的世界体系观进行批判时认为,现有的世界秩序理论仅仅包含政治意义,“天下”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兼具实体人、空间、时间、社会制度多层含义的综合,四者相互共生,彼此约束。“天下”是个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具有空间上的无限性的特点,它涉及世界的各种可能意义,是个满载所有关于世界的可能意义的饱满世界概念。
但兴悟认为,天下的理念既包含广袤无垠的空间,也包含了延续不断的时间,更包含了理想的秩序。天下是自然与人文汇合的空间,是政治权威和社会秩序交融的所在,也是中国朝贡体制的基本理念。②
作者提出“无外”观点,即是针对传统国际理论与国内理论的断裂问题。尽管现代制度所推崇的种种主要观念如“民主”、“自由”、“平等”和“公正”等就其理论概念而言看上去似乎应该是普遍有效的,但是这种“普遍性”实际上只在国家内部社会中有效,而不是在世界上普遍有效。诸如“民主”和“公正”这些原则从来都不被应用于国际关系中,那些现代的“普遍”原则只要一进入世界性和国际问题就立刻化为乌有。③
赵汀阳认为,“天下”是个关于世界而不是国家的概念。赵认为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将民族国家视为最大政治单位实质上是逻辑上的不连贯的最大原因。天下理论则是将 “世界”看做是一个政治单位,一个最大、最高涵盖人类生活所能涉及到的一切已知与未知世界的政治单位,在整体性主要体现三个特点:
1.单位覆盖的全体性
“天下理论”所涵盖的单位包括家庭内所有的个体,由家庭联合成的国,所有“国”指向的核心,不应当有散布于天下体系之外的个体、家或国。
2.政治层次上的整体性
“天下体系”是一个解释“家—国—天下”的体系,这个体系囊括了人社会参与从最低到最高的形态。为强调“天下理论的整体性”,作者特别指出“国”不是民族/国家,而应该说是“地方性统治”,区别“天下体系”中“国”在于整个体系的地位。④赵汀阳看来,中国政治哲学所想象的政治制度可以保证从政治基层单位一直到国家到天下都维持同样结构的一贯的政治游戏。⑤
3.空间的整体性
赵汀阳的天下理论以世界为分析单位,国家与天下之间不存在明晰的边界区分,政治制度在“天下”的地理范围内保持其传递性与一贯性。“天下”意义上的在空间不仅仅存在于已知世界,同样能对于未知空间进行政治意义上的解释。
4.时间上的整体性
不同于西方社会带有进化性质的理论,天下理论在于规范“天下”秩序,这种秩序并不与生产或财富的多寡产生联系,而是界定彼此身份的理论。因而具有了时间的长期延續性。
(三)民心原则
现代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在国内与国际上的来源存在较大不同。国内政府的合法性主要建立在社会契约理论下的民主选举,而国际体系则依赖于丛林规则下的强权规则。
天下体系的唯一合法性则来源于民心,即为全天下福祉而努力所赢得的天下认可。赵汀阳认为,既然世界存在,那么就存在属于世界的而不是国家的世界利益⑥,而真正的民心是经过理性分析而产生的那些有利于人类普遍利益和幸福的共享观念。民心并不就是大众的欲望,而是出于公心而为公的思想。⑦
在赵汀阳看来,民心与民主不同,民主只是表达民心的手段,并且,民主极易受外在条件的影响而不能反映天下的利益。不过,赵的理论依然没有解决民心的把握问题,在其表述中,赵汀阳认为民心是可以感受的,但如此的主观的标准是否能够真正把握民心笔者表示怀疑。
民心原则作为天下体系合法性的唯一来源,实质上也暗示了,一旦天下的统治核心无法进行符合民心的治理,那么其将失去合法性而被新的核心所取代。
(四)内外原则
尽管天下体系是一个具有无限包容性的新范式,但天下体系本质上却是有内外,即等级差别的。或许是对于天下体系的热爱,作者对此并未进行太多描述,仅仅在字里行间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来。
天下体系理论脱胎于传统的东方朝贡体系,这种体系的根本之处在于等级上的差别。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体系就像在水里投入一块石头所产生的状态,水波四延,伸展无限。⑧天下体系的构造也类似于该体系,天下是整个世界制度概念的统称,类似整个湖面;天子则主要是世界政府概念,类似波纹的核心。波纹与和和核心是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是扩散式的,越远离中心,其需尽义务越少,同时核心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小,反之亦然。
天下体系为追求全人类的利益,因而实质上将《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中名义上的平等拿掉了。在传统的朝贡体系中,整个宾礼过程皆在建立一种上\下关系,因而平等是谈不上的⑨。这种不平等在于能够迅速区分出彼此的相应位置,各尽相关责任与义务,而不是在平等名义下进行实力的争斗来分配利益。秦亚青认为,秩序总是与体系的结构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的天下观之中,天下的结构是等级的,而且只有等级结构才能够保持体系的稳定和秩序的和谐。上下有序、尊卑有别,才能秩序井然。[1]按照家的隐喻,天子虽然有着父母般的管理权限,但对于子民也必须有着父母般的关怀义务。⑩
就事实而言,天下/帝国模式尽管在实践中远远没有达到所预期的标准,但已经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的实践中被证明比较成功的维护了和平、社会稳定秩序和传统的延续。
二、结语
赵汀阳研究了以传统中国为中心的东方世界秩序与西方国际关系在分析起点上的差异。“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为出发点,他重新思考了东方世界秩序的合理性,提出的“天下体系”理论。
但天下体系并非“朝贡体系”的简单翻版,更不是“华夷秩序”的现代延伸,赵汀阳认为,天下秩序是一种开放的秩序,这种世界秩序不单单是简单的实际的。
天下体系一书并非对世界的一般解释,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政治哲学,它并不在意与古代东方政治在任何层面的差异,并尽量避免陷入对具体细节的争论中,在赵汀阳看来“天下理论本来就不是对古代社会的一个历史描述,而是试图利用 古代资源提出一个当代问题和当代思路,以此期望理论创新。”[2]
【参考文献】
[1]秦亚青.国际体系秩序与国际社会秩序.[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
[2]赵汀阳.天下体系的一个简要表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0)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聯书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