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青?陈浩
从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出发,简要阐析其基本定义与包含要素,并重点关注其居住层面的内容。其次,深入挖掘其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从老庄思想与城市发展两个角度对宜居城市的理论发展进行溯源追根。
宜居城市理论概述
通俗来讲,宜居城市即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那么何为适宜居住的标准呢?这样一项无法量化的概念,在不同学者眼中,会有不同的定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不单纯是居住的问题,而是复杂的城市巨系统协同配合的问题。人类在城市生活,总要满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仅这四项,就涉及到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类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那就需要城市更多系统的更高效配合,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看似简单的城市“宜居度”问题,实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宏观问题。依此看来,宜居城市是一项综合性概念,它的改变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精诚合作,互补短长。简要来说,它是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交锋与碰撞,融合与共生。
宜居城市最早于1996年在联合国人居大会上提出。目前,对于宜居城市定义的理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以笔者看来,根据地域与功能性划分,从三个角度去审视宜居城市的定义是较适宜的,即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具有蓬勃发展的经济环境、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和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各分部环境相互渗透、协调,组成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看,主要是完善和谐的社区环境,它应具有规划建设合理、生活设施完善、社区氛围良好等特点。从微观层面看,宜居城市要求布局良好、生活舒适的居室环境,它应具有完善的结构和上佳的通风、采光和抗噪条件。通过对宜居城市不同层面的考察,深入理解其复杂性与综合性,在实际操作中才能通盘考虑,有的放矢。
宜居城市包含的“居”字,说明其在系统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居住角度来说,宜居城市的最终目的是使区域内的居民都能安居乐业,有尊严的生活。要满足这一条件,就要解决居住,就业,医疗,求学,医疗和养老等一列问题。哪一项没有满足,尊严便无从谈起。居住,作为众多条件中的根基,是串联起其他条件的必要条件。居住的内涵很丰富,它包括衣食住行以及承载这些功能的空间。我们要开阔视野,不应将居住条件理解为一套舒适的住房。好的居住条件应包括良好的社区环境,城市保障系统的系统跟进等等一系列复杂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许多容纳城市新功能的空间也被开发出来,譬如办公室隔间就是若干年以前被发明出来的,这种新型空间模式招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其发明者甚至坦言后悔做了这个发明。空间的适用于否,要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检验。总而言之,空间的好坏直接定义了人们生活品质的好坏。
老庄无为思想
老庄思想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流派的思想,其流派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正如“月印万川”的道理,道家的“道”在世间无处不在。从城市营造角度来看,这个“道”变换身成为统领一切思想与行动的“宜居性思维”。小到一件街道家具的安置,大到一处城市新区的规划,都要遵从与“宜居性思维”的统领。老庄思想为我们确立宜居城市的核心思维提供了历史参考。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万物普适之理,一为太极,二为阴阳,三为阴阳转换,泽被万物。这一道家著名思想对于宜居城市的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世间万物的运作都具有阴阳两面,且不断转化,城市的营造也是如此。在做出一项城市决策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其有利一面,更要看到其不利一面,因势利导,作出理性决策,从而最大化的造福城市。老庄思想的深入为我们培植城市营造的理性思维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后,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宜居城市理论的发展。提到庄子的“无为”思想,世人多存偏见,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待人处事之道,是否定主观能动性的学说。 然而,事实恰恰与此相反。“无为”思想是在深刻领悟“有为”之后的一次质的飞跃,是整正的有为之道。庄子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大有用。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然而大无用并不是完全束缚手脚,而是尽量避免主观思维,多向自然法则(客观规律)学习。从道家思想传统来看,“无为”思想是对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论的积极回应。这里的思想营养可以充分吸收到宜居城市的营造上来,要统一一种思想——最自然的城市即是最好的城市,也是人工痕迹最少的城市。“无为”思想的最高境界在于“天人合一”,这也是宜居城市所追求的理想人居状态。
城市发展思想
宜居城市的理论内涵十分丰富,与之有思想关联的理论浩如烟海也就不足为奇。溯源宜居城市理论的思想,离不开早起重要的城市发展思想。其中的一些天才构想,在不同侧面丰富着宜居城市的内涵与外延。
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设想建立一座兼具市区与乡村优点的新兴城市。这项理论的初衷是通过引入乡村的田园品质,来挽救城区日益破败的生活环境。这套理论可看做早期对于宜居城市的一种表述,一种较为完整体系的认知。柯布西耶代表的“城市集中主义”和赖特代表的“城市分散主义”聚焦城市形态问题。他们的讨论核心在于何种城市形态能获取更加良性的发展,即更好的城市宜居性。他们的贡献在于摆脱表象的羁绊,从抽象的城市形态入手,探讨宜居城市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的《雅典宪章》更是将“游憩”列入城市四大主要功能,标志着学者对城市功能分区和休闲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与宜居城市的追求不谋而合。具体到本文的自行车道系统,可作为“游憩”功能的一项具体实施手段,采取多种方式,例如自行车道休闲、健身以及竞赛等,发挥对于宜居城市的贡献作用。
就我国城市情况来说,关注亚洲城市思想及理论的发展状况,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无论从思想渊源、思维模式,还是城市发展底蕴和营造模式来说,亚洲的城市都与我国城市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具体到宜居城市打造方面,亚洲的一些城市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这些典范城市的营造实例中,也产生了众多深刻影响宜居城市理论的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古川町是日本一座不足两万人的小城,过去曾遇到许多发展难题,然而通过当地人民的不懈努力,将之建设成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通过其丰富的城市营造经验,可以得出如下建设宜居城市的经验:(1)充分发动民众及社区力量。古川町成立社区营造协会,发动民众力量,将昔日的臭水沟——濑户川改造为一处干净整洁、充满趣味的亲水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民众确立了自己城市主人的地位,对于城市的美化有了更高的积极性。(2)保护和发扬城市传统意向。古川町的木匠手艺全国闻名,大约一半以上的木匠艺人出自此地。为保护这一传统优秀技艺,城市自下而上营造出一种尊重木匠手艺的风潮。社区还颁布景观条例,对街区建筑的外观、结构及用料做了详细的规定,以维护古川町传统街区的统一风貌,当地居民都在默默而努力的遵守着这一规定,维护着这里古朴雅致的街区景观。
古川町的例子告诉我们:建设宜居城市,在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的同时,也要对城市传统文化给予充分的重视与保护。
小结
通过宜居城市的理论溯源,以及老庄思想与城市发展两种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早在我国古代,宜居城市的思想已然萌芽,先贤们天才的城市营造思想放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2)宜居城市作为一门理论发展至今的局面绝非凭空产生,它的出现与之前的城市发展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与之关系密切的城市发展思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宜居城市的精确内涵与广博外延。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霍俊青,女,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北辰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浩,男,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北辰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