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风景”讲评

2015-05-30 10:48向二勇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5年7期
关键词:方塘领略鱼塘

向二勇

【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一苏轼《超然台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作文题所选材料文字皆出于学生学过或看过的文言文(第一句出自唐宋八大家的《游褒禅山记》,为文言名篇;第二句出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知识梳理”),希望同学们多从内涵角度吸取一些经典文言文的营养,而不仅仅是枯燥地积累文言字词。

第一句字面意思为: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这体现了王安石“立志进取”的价值观。即从儒家人世的角度来写,修齐治平,立心立命,皆为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成就“三不朽”,此皆“非常之观”也。此则材料可以进行以下立意:①大美、奇美常在于险远(实有高远的追求);②追求常人达不到的境界。

第二句字面意思为: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以使人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色。这是苏轼外放密州时所作。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认为此文与王安石的《游》文针锋相对,体现了苏轼内心深处安然自适、乐观豁达的佛老思想。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此则材料可以进行以下立意:①近处也有美;②万物皆有其美;③平凡、普通也有美。

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偏颇:①过度延伸,导致偏题。如:追求常人达不到的境界,必然要经历艰难困苦,然后就写经历那些艰难困苦,这显然是错误的。应结合材料,反复论证我们应追求常人达不到的境界。②两个观点都可以提,但一定要有所侧重,不能平列。③不提及材料,让人感觉作文无本源,一定要在文章的某处提及立意来源,并在行文中点出“领略风景”“领略美”这样的关键词。

学者南怀瑾曾说:“儒家是粮食铺,道家是中药铺。”儒道融合的思想,是中国士大夫立身处世的法宝,对当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做人也有所启发。

【作文示例】

半亩方塘

刘进

朱熹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方塘,天光云影,多么优美的词语呀!这就让我想起了老屋门前的那一片鱼塘,姑且我也叫它“半亩方塘”吧。

在我住的那个小村庄,“半亩方塘”便是整个村庄里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了。我们村的人大都没有去过黄山、泰山那样奇伟瑰怪的地方,但我相信那“半亩方塘”会是村里人心中最旖旎的风景。那种满足与幸福是融进骨血里的。

往事如同墙角的蛐蛐儿,吟唱着回忆的歌谣。我的童年便是和“半亩方塘”一起度过的。每到春天,村里的大人们会往鱼塘里播撒鱼苗,那时鱼塘便承载了全村人的希望,那时每个人望向魚塘的目光都是温和的甚至是宠溺的,似乎“半亩方塘”是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妇,每个村民都有守护她的义务。而我和小伙伴儿们便会结成队围着鱼塘欢呼,像是在为我们共同的财富而欣喜若狂。实在是高兴坏了,我们便会不顾大人的劝阻,拿起小石子玩起“打水漂儿”来。石子一蹦一跳像极了行走在水上的小顽童,经过处激起一层层涟漪,吓跑一群群鱼仔。似乎“半亩方塘”里的“天光云影”都被我们的笑声给震撼了,微风吹过,它们也跳起舞来了!那“半亩方塘”就是这样守护着我和全村孩子的童年,成为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终于,秋天到了,村庄里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味道。欢笑声与欢呼声久久地在村庄上空飘荡着,而“半亩方塘”也到了“分娩”的时候。春天播撒的鱼苗儿个个儿都翻了好几十倍重。大人们便带上捕鱼的工具去亲自“采摘”丰收的“硕果”。我想,我永远也无法忘记大人们捕到鱼时脸上开心的幸福的表情,而那种表情是“半亩方塘”赐予的。那时,她便是个慈爱的母亲,任由村民们分享她的一切。她留住了整个村子的喜悦与感动。而这些是黄山、泰山之类的美丽的地方所给不了的。“半亩方塘”在整个村子和村民的心中永远是个特殊的存在。

突然想起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这样写道:“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仔细想来,这话当真是对极了。“半亩方塘”对于外人来说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池塘,而对于村里人来说她便是我们心中无与伦比的美丽。她,永远风光旖旎。

那“半亩方塘”终究是留住了整个村子的眷恋与热爱……

[点评]

在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青春的朽与不朽”的写作中,单从报纸公布的30篇优秀作文中,记叙文共计17篇,占56%。江苏省高考阅卷专家组也一致认为:高中生应当写好记叙文,那些鲜活的、有情趣的记叙文更能获得青睐。《半亩方塘》这篇考场作文显然是一篇有生活气息、有乡土自然之乐的优秀记叙文。文章以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引出对家乡那一片鱼塘的回望和观赏。春天的播撒鱼苗,孩童在鱼塘边嬉戏,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秋天鱼塘的丰收,留住了整个村子的喜悦与感动,由此道出,故乡鱼塘的风景是最美的,是黄山、泰山之类险地所无法比拟的,凸显“近处也有美”,中心明确。此外,文章语言优美,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文章的一大亮点,如“春天,‘半亩方塘是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妇”,“秋天,半亩方塘也到了‘分娩的时候”,灵动的文字体现了小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春池拾砾

侯学仁

昔者,芒鞋踏破岭头云,只为寻一年春色,却不曾想,百转千折,十分春色就在归来之处。人生一世,读景何必求远,安适之处,美景就在身边,正如春池拾砾,心若超然,物亦达观。

王介甫或言,身向险远,以求奇伟瑰怪之观,此则权政之人言,是为了激励自己成就功名作出的意气之说罢了。又或者说王相国心存大志,故而有远阔之眼界,观景必登险峰。我以为不然,眼界之辩一时难以言明,而如东坡者则是境界,物我同心,真源湛寂,与平常之人,寻常之物,皆可成就“一池春色”,这是慧心方能识得的人生之景。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这是诗僧八指头陀的一首《题寒江钓雪图》。初读此诗,独爱“鱼嚼梅花影”一联,空灵境界,顿现眼前。想来这位乱世孤僧一生奔劳,是经历了险远,游遍了绝境的人,而这一诗,怕是披袈归来,途遇洞庭的偶作,寻常的江边,寻常的冬日,却生出了“鱼嚼梅影”的自在,没有险远的不安,一夜洞庭湖满月,却碰上这“亦诗亦僧亦梅花”的孤僧,偶遇的美丽,便一夕胶住,百年不化了。

所以说,有时物象就是心境的真实反映。身居高位者以“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为助兴,而一般人读着“小桥流水人家”便温暖氤氲了整个心境了。春池拾砾,美景总在,心若有了恬适之心,便无须移步,暖风吹波光,旭日泛粼粼,人生之美不过如此矣。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上书一句:“不乱于心,不因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而我至今犹记那幅画的名字叫“不宠无惊过一生”。我想后来的东坡追求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心境吧。

不宠无惊,所以心中已没有远方与咫尺的分别,爱在此地、此时,那么此地、此时便是春池拾砾。惊宠之于我已没有了威慑力,而蝉蜕为融心于万物的超然。故而求乐不必高位,赏景也可就近。一个鱼嚼梅花影,一个月借梅花瘦影来,同是一池春水,幸福也已然作为雨花石砾沉入池底,不妨挽袖拾取,何必盲目远行。

有时候,奔忙一世要追求峰险风急之绝境,以为那样的人生才有志气。其实,人生百年,所求不过心安,到最后才发现,不宠无惊才是最简单而最难的。明白了这些,便可明朗许多,追求幸福,即如春池拾砾,因为美景乐事,就在眼前,或者更早些已然在了心里。

[点评]

“独到的见解,生动的阐释”是高考优秀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春池拾砾》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高度肯定,也同样具备了这一特质。文章开宗明义,在开头便用“春池拾砾,心若超然,物亦达观”这样诗意而独到的见解,向我们阐释了“身处平凡之中亦能领略风景”的真谛。接着以诗僧八指头陀的“鱼嚼梅影”,画家丰子恺的“不宠无惊过一生”作为例证,生动地阐释了“幸福已作为雨花石砾沉入池底,不妨挽袖拾取”的观点。最后再次点题,前后呼应,中心明确,结构整饬,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

去湖心亭看雪

李佩璇

犹记得《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张岱乘着“惟余舟一芥”,悠悠荡荡,懒懒散散地飘在湖上,而湖心亭的舟中,恰恰是“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那就是了,那么冷的天,湖心危险而又难至之地,能有几个世人愿意去尝试?相反,若美景近在眼前,唾手可得,那么游者必定往来不绝。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张岱的勇气与境界。

然而我们生而为人,追求必定不止于此。“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句话与其说是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王安石先生对后人的期望。难道我们不应当去做那个“罕至者”吗?去领略世上奇伟瑰怪之观,乃至人生中别人所看不到的美景。

几年前去登泰山,走到半山腰处却下起了雨,同行的游客见雨便走了一半。而我和同伴披着雨衣继续往上攀登。同行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却冒着雨,没有过分在意路滑的不利境遇,一直攀登到山顶,雨后便是彩虹,我站在山顶,享受着“一览众山小”“挥斥方遒”的喜悦,赞美着那奇伟瑰怪的美景。那一刻倏然想到,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游者都喜欢容易到达的地方,但危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却很少有人到达,但那恰恰是风景最美的地方。我们的人生中,大多数人愿意做那些轻而易举的事,却不愿意面对苦难与艰险。其实他们不知道,那些苦难与乌云背后,是让人无法言喻的幸福。

如今的我们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将来要面对的风景很多。聚散离合,艰难险阻会接踵而至,我们唯有不断地奔跑、追寻,去达到险远的地方,才会看到别人未曾领略的风景。

累了的时候就想想《西游记》吧,一共九九八十一难,师徒四人默默承受,也只有这四人在默默承受。大多数人或许只愿意在高老庄看完笑话后转身离开,不愿继续承受什么,付出什么,所以最后的结果只有师徒四人领略,那是别人可望而不可求的美景!

如今正值冬季,我多想坐在一舟上,去怀抱一红泥小火炉,邀上一二好友,说:我们去湖心亭看雪可好?

[点评]

小作者善于从阅读中汲取灵感,文章开头以明末奇才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作为引子,激发思考,并顺势提出观点:做一个“罕至者”,去领略别人所看不到的风景。接着,结合自己雨中登泰山的经历,由此及彼,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发出“人要有高远追求”的呼声,积极进取,从而升华了文章主旨。结尾再次化用《湖心亭看雪》,首尾呼应,相得益彰!

一切跳动着抒情的心

郑 杰

我的童年是依着大自然住的,屋后一方的桃园,是我永远抒情的地方。

桃树是我母亲种下的,每年春日悄吟之时,我会携着一本诗词,处于其中,看桃花由含苞到开放,看花边溪水由凝结到流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半日时光都浸在诗与春意自然之中。

孩提的时代还不谙世事,一本书,一方土,就可打发,于我而言,聆听山川之音,与花鸟相和,便是幼时趣味。我生性淡泊安定,不喜到处行走探险,此等性情大概都是花开花落之地给予我的吧。

我读鲁迅的先生《故乡》之时已经离开了那里,我心疼先生笔下那片破败的自然,充斥着麻木与险恶,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寻根的概念。突然发觉,原来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抒情的心,即使那小小的故园。

城市中的探险让我常以为,自然的魅力在于奇绝的高山,在于奔腾的江河,没有奇伟瑰丽应当如何构筑让人惊羡的地方呢?如何在没有此类形容词之地得到超然之境与脱俗之感呢?

可年轻的足迹毕竟去往不了遥远的地方,加之自己是个不喜冒险与挑战的人,所以,无处安放的抒情之心只能放在身边与过去了。

于是,回望那片桃园,依旧那片桃花,依旧那片溪水,可它的自然之境竟也构筑了我恬淡的人生哲学。东坡云:“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其实,小小的桃园已经拨动了我的心弦,要什么山川大河,要什么奇绝鸟兽呢?

这大自然从未隐藏它的智慧与启示,每一方小小的土地都孕育着人生与哲学。每一朵花的开败都是生命的轮回,每一次冻结与解封都是自省与释放。我的栖息之地,给了我恬淡之心,给了我无尽的文学启迪。在这里,我知道,远处与家乡的力量。于是,山东有了莫言,陕西有了贾平凹,湖南有了沈从文……我在这里品味他们把自己家乡最朴实的事变得曼妙而深邃。

文学家的抒情与我们的抒情应当是一样的。我们都不是探险家,看不到世间那么多奇绝幻境。我们拥有的都只是身边的一草一木,鸟语虫呜,可当我们息心窥谷,融入最简单的自然之境,往往也会喟叹人生。所以启迪与超然的秘境当是身边。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山川大河未必能激起心胸的壯阔与波澜,我们的四周充满了美好,也充满了情意,这些洋洋之趣把我们内心渲染得神奇而浪漫,我们不必念想奇峻瑰丽,世上的一切,都跳动着一颗抒情的心,只在我们眉眼盈盈之处而已。

[点评]

诗意、抒情、文才,让这篇文章从众多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本文“动真情,写自己”,一方桃园,便是我儿时领略风景、陶冶情操、抒情放歌的乐土。随着年龄渐长,小作者再次坚定了自己将抒情之心放在身边风景的想法,并由此上升到文学家的抒情与我们的抒情是一样的,“我们拥有的都只是身边的一草一木,鸟语虫鸣”,因此美就在身边。中心明确,内容丰富,语言明丽,是一篇有思想、有品位的优秀作文!

猜你喜欢
方塘领略鱼塘
鱼塘的面积
半亩方塘,妙趣横生
观书有感(其一)
领略中国书法之美
观书有感(其一)
巧建鱼塘
植树
庆功台/荷
领略四季星空之美:春
领略四季星空之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