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婷婷
每个时代的绘画都有其独具特色的一面,而这种风格的演变都是当时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早期中世纪的绘画题材主要受控于拜占庭定型式的宗教文化的制约,绘画内容多为宗教题材,强调人类精神世界的表现,特点是高度的程式化,色彩艳丽而人物僵硬,重装饰而轻视造型,远离生活事实,人物没有个性,形象呆滞僵直。14世纪初期,油彩问世,代替湿壁画,提升了光和色泽的表现力。最具代表性的是乔托在阿西西的壁画,摆脱原有绘画风格的枷锁,展现出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使宗教形象更接近普通大众,使人们更愿意去接受绘画艺术。
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经济繁荣,统治者美美第奇金融家族对艺术非常追捧,因此聚集了许多艺术家相互学习,佛罗伦萨画派由此诞生,开始运用焦点透视法则、人体解剖法来表现写实的三维空间。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马萨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马萨乔用圣三位一体、焦点透视法“投影出”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如《逐出伊甸园》第一次彻底征服绘画中的三度空间。其他还有安吉利科的《受胎告知》、曼坦那的《悼念耶稣》。达芬奇运用晕涂法、明暗法,来表现出对光与影的独特运用,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则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对细节做了真实的再现,如《最后的审判》。拉斐尔运用赏心悦目的色彩处理方法,从米开朗基罗初学到人物情感的多样性,从达芬奇的作品中学会舍弃不必要的细节,以整体性的构图和晕涂法柔化人物及背景《西斯廷圣母》。
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新文化、新艺术的北方画派,不像意大利艺术家那样用几何和透视法来组织整理结构,全凭对景物细微的客观把握和对局部细节的忠实再现。色彩明快,手法细密,用“镜子般”忠实反映世界,注重细节描绘。如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用色彩营造空气的质感、人物鲜活的生气,形成一种用温润、清纯的色彩和“天人合一”的抒情气息营造出田园风格。
直到17世纪,画家开始注重对画面光线的运用,伦勃朗擅长以聚光灯式的舞台光线,投射在主题人物上,造成视觉焦点,用明暗表现空间层次,如《夜巡》、《犹太新娘》。维米尔擅长运用散射的自然之光,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如《倒牛奶的女仆》、《戴珍珠的少女》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绘画、建筑和雕刻领域获得最大成就的是法国,代表各种思潮的美术流派不断出现,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画面多为上流社会人们生活的写照。这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阶级斗争空前激烈、复杂,政权更迭频繁有密切联系。其次是英国和俄国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此外,北欧的瑞典、中欧的德国、匈牙利等也在民族艺术方面显得比较突出。而此时期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艺术领域则显得黯然无光,进入了低谷。新古典主义,以古典主义为范本,注重表现而非想象性。绘画的特点为,稳固的轮廓线,立体的空间,沉着的颜色,清晰的光线,注重形体美。如雅克·路易·大卫的《荷拉斯三兄弟之誓》,鲁本斯《对无辜者的大屠杀》,安格尔《泉》。浪漫主义,注重颜色和光线的运用,更加注重于对情感想象力的表现,强调素描的严谨和极端的个性化表现,以文学与哲学为基础的宗教观、自然观扮演重要角色,如戈雅的《巨人》,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自由领导人民》。写实主义注重对现场真实场景的再现,强调自然效果,如卢梭《巴比松附近的橡树》,米勒《拾穗者》,库尔贝《画室里的画室》。印象主义,19世纪摄影术的诞生,挑战者画家,一方面要求画家忠于自然,同时也促使他们利用各种绘画媒介来表现摄影所不能表现出的色彩效果。印象派绘画显示了画家拜托传统的意愿,他们善于观察并再现自然,捕捉闪动的光影和色彩。莫奈用捕捉瞬间的自然光影的方法来表现事物最纯净高尚的一面,对色彩的运用非常细腻,并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如《日出印象》、《日光下的鲁昂主教堂》。梵高使用点彩画法,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如《星空》、《向日葵》。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文化思潮的转变,文化结构的升华,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载体不尽相同,但始终与时代和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密切相连。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欣赏到那么多画派,这些作品凝聚了历史的刹那永恒。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