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赟 马立军
编年体电视剧以《一年又一年》和《金婚》为代表,所采用的叙事结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普通人、平民意识、日常生活等人文情怀的表现等获得了观众的青睐,为我国长篇电视剧的创作开辟了一种新颖的叙事艺术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编年体电视剧是采用编年体叙述方法,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每年一集,每集都以字幕形式打上具体的年代,把握时代的脉搏,巧妙地把历史大背景隐藏到幕后,把普通家庭的生活推到台前,通过场景、道具、音乐、表演等视听元素营造特定的时代气氛,以此来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命运和情感历程,展现特定时代的风貌,展示特定时代的印记。例如《一年又一年》和《金婚》,内容上贴近真实、深刻的人文关怀、现实主义的手法,使观众有强烈的认同感,获得成功也就无可厚非,小人物、小故事展现大历史,这都为日后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年又一年》《金婚》之所以会引起观众巨大的认同感,是因为其中渗透着强烈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现实主义创作通常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它表现为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貌,并且把描绘的目光集中在普通人身上。重视细节真实,通过令人难忘、感人至深的细节描绘,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的底蕴。二是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要求透过生活的表面和现象,揭示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生活外貌、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要求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三是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艺术家往往隐藏自己的情感和倾向,将它们有机融合在客观的生活描绘之中,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从镜头看——创造真实环境,传达历史真实
现实主义是具有历史性维度的。描写历史就得还原真实的历史环境,营造时代气氛,并且这个历史要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一年又一年》中,有蛤蟆镜、西装领带、大麻花辫、卷发、海南开发、北京亚运会,剧中对人物的化妆、服装、道具和场景设置等都还原了原汁原味的各个年代的特点,体现了该剧特定时代的生活气氛,加强了电视剧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金婚》中,工装服、蓝棉袄、挂历、公共汽车、自行车票等都给人以极强的年代感。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唐山大地震、改革开放、非典……两部剧的成功就在于真实,尤其是细节的真实。细节的真实,正是编年体电视剧的魅力之所在。
从内容看——关注平民现实日常生活,从细节处营造厚重感
两部剧开创了平民视角的“历史讲述”之路。
《一年又一年》选择从1977年恢复高考时开始演绎,规避了很多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重在表现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的变化,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下海经商和房地产市场开始火爆等中国日新月异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相比之下,《金婚》厚重的历史感不是来自简单地将人物和故事贴上年轮标签。该剧以主人公的婚姻生活为线索,举重若轻地勾画出时代动荡和社会变迁。
两部剧的导演郑晓龙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怀旧总是难免的。但我不是那种自恋般的怀旧。我力图在怀旧中寻找一些现今正在失去的东西,一种曾经的纯真与美好。在娱乐精神至上的今天,我们想尽量保存一分厚重的社会责任感,把悲悯之心和平民意识全部融进我们的作品中。我们从学创作开始,就是从生活中提取原料,然后去提炼,再还原生活。”这样看来,编年体电视剧具有厚重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内涵看——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代人的精神史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人物置身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具体的总体现实中刻画才能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的高度”。因此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便是一代人的化身。
“第一部编年体电视剧”《一年又一年》侧重于展现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与之相比,《金婚》被称为“第一部编年体情感电视剧”,差异在于“情感”二字,重点体现了夫妻两人在五十年婚姻历程中的各种生命与情感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部剧所讲述的故事,所叙述的历史,都具有客观的认知性质,折射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光影,让普通老百姓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会让人产生思索和感动,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取得成功便无可厚非。
总之,《一年又一年》《金婚》两部剧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国家与社会、历史与时代的变迁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命运变化中,从人物之间的冲突,到对历史年代特定真实生活的还原,将广阔的社会、历史、人文现象寓于剧情之中,深刻地揭示了家事国事无小事的大众情怀的人文主义的主题,为家庭、婚姻内容的展现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于我国电视剧的发展有其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第一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王赟(1989-),女,山西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马立军,男,回族,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