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2015-05-30 10:48:04潘振芳
家禽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病鸭雏鸭母源

潘振芳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7-0043-02

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高免血清或新型鸭肝炎病毒卵黄抗体治疗效果显著。可采用种鸭产蛋前一个月两次预防接种、提高雏鸭母源抗体水平的方法来抵抗该病的发生。饲养要全进全出。

2015年3月16日,曲阜巿一肉鸭养殖户带着六只病死鸭来到兽医诊疗部。据养殖户说,3月5日进雏鸭5000只,15日有异常表现,死亡6只。

1  临床表现

突然发病,无任何症状死亡,几小时波及全群,精神萎靡、缩头、垂翅、闭眼、不食;运动失调,倒地旋转,两腿后蹬、脖颈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少数病鸭腹泻,排黄白色或灰绿色稀便,病重者爪呈紫红色。

2  剖检变化

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外观呈斑驳样;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呈墨黑色圆点状;脾肿大,呈斑驳样;肾肿、充血;胆囊扩张,胆汁颜色有变化,呈茶褐色;胰腺肿大,胸腺肿大、充血;排黄白色粪便。

3  治疗

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实验室确诊是最可靠的方法。

3.1  早期用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电解多维治疗有效,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

3.2  病鸭用高免血清或新型鸭肝炎病毒卵黄抗体治疗效果显著,发病早期肌肉或皮下注射0.5ml/只;能防止感染发病和降低死亡率。

3.3  10日龄以上鸭发病容易继发鸭传染性浆膜炎或大肠杆菌,治疗时配合浆炎康使用。

4  小结

4.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该病多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鸭,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85%~90%,7日龄到21日龄死亡率为50%左右。

4.2  鸭病毒性肝炎分为新型鸭病毒性肝炎与传统I型鸭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治疗时首先应该明确诊断,实验室确诊最可靠。

4.3  对鸭病毒性肝炎采取紧急接种,应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被动免疫,能够立即生效,能迅速控制该病的流行,即使对于正在患病的雏鸭也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过,在疫区或疫群应用疫苗作紧急接种时,必须对所有受到传染威胁的鸭群进行详细观察和检查,对正常无病的鸭进行紧急接种,而对病鸭和可能已受感染的潜伏期病鸭必须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应即隔离,观察或淘汰处理,不宜再接种疫苗。

4.4  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注射免疫疫苗,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健在的种鸭免疫接种,激发鸭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其对该病不易感染,并把抗体传给雏鸭。雏鸭母源抗体水平直接决定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否和严重程度。种鸭开产前1月内接种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间隔15~20d加强免疫一次,这样后代雏鸭可获得母源抗体保护,高的母源抗体水平能保护雏鸭3周内有效抵抗病毒性肝炎病毒和控制该病的发生。

4.5  对于一个鸭场或养鸭户,最好实行“全进全出”制,只养一批同日龄鸭,饲养期满后,全群一起出场。因为不同日龄的鸭有不同鸭易感或易发的疾病,如果一栋鸭舍内饲养着不同日龄的鸭,则日龄较大的患病鸭或已病愈的鸭可能带菌或带病毒,易传染给易感的小鸭,一代传一代,使疾病长期传播,造成经济损失。对于暂时无法改变,已采用“连续饲养制”的鸭场或养殖户,至少要做到整栋鸭舍的“全进全出”,不同批次的鸭分栋分人饲养,人员不得互串。

猜你喜欢
病鸭雏鸭母源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养殖与饲料(2021年5期)2021-11-30 20:05:15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母源抗体仔猪疾病防治作用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