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的目的是美化我们的生活,它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种需要,是人对审美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寓意和象征性往往大于应用性。就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装饰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满足了我们对美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人们过度追求装饰效果而忽略内在功能性,造成材料的浪费。
在十九世纪,强调装饰重要性的新艺术运动,曾主张向自然学习,追求自然的装饰形式。这种学习自然美的行为,在那种环境下,是有着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但设计者在其后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非常大的失误就是滥用装饰,过分的追求装饰的多样性,因此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对此,芝加哥学派的代表沙利文曾提出:“装饰是一种精神上的奢侈品,而非必需品。”,他认为未加装饰的建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只不过基于人们内心的浪漫主义情怀使得人们喜爱装饰,追求装饰,但过度装修是造成极大浪费资源的行为,推崇装饰的“时尚者”其实推迟了民族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应该摆脱不必要的装饰,把目光从外在的装饰转移到产品的内在功能上来,这样装饰才能有未来。沙利文的继承者路斯说:“文化的进步跟从实用品上取消装饰是同义语”,这与其说是路斯的个人观点,不如说是社会意识在那个时代的集中体现,国际主义“少即是多”的论调,是那个时代人们认同装饰无用论的真实写照。
现代设计之父莫里斯说:“在你的房间里,不要有一件物品是你既不知道它的用途,而它也不美的。”可见用途与装饰永远是设计的两个目的,缺一不可。代表国际主义设计的最高成就,密·斯·凡德罗等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曾为了证明其功能至上的言论,忽略装饰的形式,一味的强调“少即是多”,在设计中出现了不顾功能只关注减少的倾向,造成了很多功能上的缺陷,这种为了减而相应的规定了新的形式,算不算是另外一种装饰形式呢?无意中,功能至上的国际主义被形式主义突破了,这是否也说明形式与功能其实是不可分割的呢?
现代主义强调“少即是多”,提倡无装饰的装饰,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无装饰的装饰也是一种装饰形式,它只不过是区别于传统的装饰形式,是一种摒弃了旧的、表象的装饰形式,转向装饰与功能融为一体的新装饰形式。装饰就是结构,结构就是装饰,这不仅使装饰深刻的进入结构中,同时丰富和扩展了装饰的意义和内涵。装饰从来都没有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它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存在形式。
20世纪的美国建筑师彼得·霍夫曼在《八十年代的美国建筑》中层写到:“装饰,再也不像阿道夫·路斯著名的格言中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弊病。日新月异的摩天大楼、公寓、博物馆,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充分展现出一种对“装饰”的新兴趣,表现出一种建筑的趣味性”。这里提到的趣味性,指的就是装饰的趣味性。现代主义对装饰的否定,认为的装饰无用论,其实是一种探寻方式,想要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形式,来探寻装饰真正的意义所在。
对现代设计来说,装饰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装饰不像功能与结构,有着明显的用途,装饰的用途是隐性的、间接的,比如带给人美的享受,激发人的创作灵感等等。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装饰就是如此,看似没有用,但却意义非凡的。同样一款产品,单一的包装会使人审美疲劳,丰富多彩的装饰形式,却可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带给人愉悦的视觉体验,从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装饰既是艺术的语言,又是文化的语言。作为一种独特语言,“装饰”在未来的设计中也不会消失。只是如何将其合理运用的问题。这需要在设计中合理运用装饰,对装饰进行必要的取舍。
装饰应遵循“形式不脱离功能”的原则。当前,人们很喜欢追求档次。装修要巴洛克,洛可可,送礼要包装精美,外形华丽。装饰在这里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过度装饰。艺术可以不受拘束,随意发挥,但设计必须有所规范,极简主义和奢华主义都非常态,装饰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也必须遵守适度原则。
我们应当清醒地知道,装饰并非只有奢华这一种形式,衡量建筑装饰的好还是不好,不光是漂亮不漂亮、花哨不花哨,而是在一定造价下取得的实用价值和形象价值。这也是衡量设计先进与否的标尺。同样,也并不一定是包装精美,追求奢华的礼盒才能体现档次。当下设计师依然肩负着很十分重要的责任,设计师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既要充分发挥其设计的功能和重要性,又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以此设计出更多具有人性化的优秀作品!
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不能逃避问题,奢华的设计不一定是好的设计,古人曾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可见装饰的形式千变万化,人们并不一定不喜欢简约的设计,只不过是不喜欢不显档次的设计。如果我们可以做出简约而不简单,朴素却又档次的包装设计装饰产品,那人们未尝不会选择新的包装。这在设计史上有过先例,日本的设计追求朴素、禅味,但其实日本的设计也曾追求奢华装饰,但资源的浪费使得日本设计师不得不考虑装饰的意义,从而改变装饰风格。所以,不是装饰本身出了问题,而是身为装饰设计者的我们,滥用装饰才造成人们的误解。装饰不是罪恶,罪恶的是我们,装饰不是无用,是我们没有把他用到该用的地方。
装饰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趣味,设计师有责任来倡导正确的审美观念,有义务去去探究更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装饰风格,我们的目的不是改变世界,只是为了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的更舒适,更安心,或许,这也是装饰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作者简介:霍瑾,女,河北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