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邢
[摘 要]网络平台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依赖与日俱增。民族团结教育受教育者职业、年龄等多元化,使教育资源满足受教育者跨时间跨地区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其服务于民族团结教育是当前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笔者在本文中简要列举民族团结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试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试列举可能的解决对策,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学习者。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40 — 03
一、 民族团结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何以必要
民族团结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趋势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培养社会成员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现如今,网络作为新的技术领域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教育平台已经逐渐成为各年龄层次在校学生接受教育继家庭、学校之后的“第三课堂”。由于民族团结教育其受教育者年龄、职业、民族等个人背景的多样化,使得学习组织者以传统课堂教育的方式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受到一定的局限,这就要求其开展教育者借鉴高校利用网络资源对广大师生开展在线教育的先进经验,为不同受教育者提供学习资源,进而发挥网络学习资源的跨时间、跨地域等突出优势,为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切实保障,同时这也是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网络化的必然趋势。
(一)网络资源为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创新提供可能
纵观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在基层社会领域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此项活动以简单有效的形式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沟通,深化了各族干部、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历次表彰活动中和平时的创建活动中涌现的民族团结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起到了广泛的示范和感染作用。二是惩治不法分子的警示教育活动。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但由于部分破坏民族团结分子的存在,民族分裂势力的存在,就需要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相关条款对涉及民族因素的违反违纪、社会越轨行为进行惩治。惩治不法分子对于其他民族分裂分子或有民族分裂倾向的民族势力也是一种警示教育。三是通过公共教育系统,普遍、广泛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尤其是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我国一直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对于培养社会成员的民族团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我国当前教育系统的整个公共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形式中的重中之重。然而传统的三种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主要形式在信息高速公路迅速铺建的今天受到一定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传统教育形式开展周期长,内容更新慢,时新性相对较弱等,而以网络为依托的传播手段的运用可以在信息迅猛传播的当代社会中有效地扩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使其社会影响得到迅速提升。网络当属目前最具传播力的媒体之一,实际上也正因为其信源广泛传播力强劲,一些不团结的信息也正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迅速地传播开来,这就更警示我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必须要在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把关的同时运用好网络这个媒介,让民族团结教育的各项内容渗透到网络中去,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二)民族团结网络资源建设为教育基层化创造新平台
我国的民族团结网络教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主导,但要实现教育的“重心下移”。“重心下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既要有各级国家机关,还要有企事业、社会团体,尤其是要切实发挥基层单位、组织的作用。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加,基层逐步成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城市的社区应成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点。二是教育内容要做到政治性和生活性兼顾。将教育内容由“大”化“小”,由“理论”化为“常识”。进一步突出教育的微观性、针对性、实效性、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时空特点开展有差别的教育活动,避免将教育内容过多的停留在理论和价值观层面,要服务于现实的民族交往和日常生活。
二、民族团结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当前民族团结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民族团结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刚刚兴起,还在探索阶段的民族团结教育新途径、新方法,与一切新兴事物一样仍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为民族团结教育服务,用于面对是认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1.功能定位不明晰,受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手段,一直因其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的独有特点为广大学生和再深造社会人员所青睐,并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为各大高校和各级中小学校所采用。而网络教育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功能定位一直以来却不甚明晰。目前我国很多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力度本就不够,对于网络资源的建设利用更是乏善可陈。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虽然已经对网络资源加以利用,但是对于受时间场地等限制的传统教育方式来说,网络民族团结教育是应该以线下教育的辅助手段的形式出现,还是考虑到线下教育受时间场地等多方面限制而将网络资源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不同的功能定位决定着民族团结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建设目的和建设方向也各异。只有明确了其定位才能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建设网络资源,为我国民族团结事业服务。
2.教育对象以学生为主,普通群众受教机会有限
前文已经提到,目前我国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形式以公共教育系统以中小学为主的课程设置为主,主要面向学生群体进行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学生群体掌握新兴网络技术更快,对网络课堂的适应程度更高,现有的民族团结网络资源主要受众也是面向在校学生为主。对普通民众而言,接触民族团结教育的机会有限,对网络课堂的登入渠道了解也十分有限,因此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民族团结教育主要为惩治不法分子的警示教育。毋庸置疑,教学对象的不应仅仅侧重于在校学生,尤其在一些偏远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因经济条件等多种原因,民众入校接受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义务教育基础知识尚且掌握有限,而民族分裂势力却经常用网络来宣传鼓动民族分裂等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当他们面对民族分裂势力的鼓动言行时分辨能力较弱,又没有简单易用的民族团结教育网络资源可以利用,就更易受民族分裂势力蛊惑。对于普通城市居民而言,较之前者,缺少民族团结教育的接受渠道的危害相对较小,然而长此以往也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整体目标建设。
3.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缺乏反馈机制
现有的民族团结网络教育资源普遍以宣传网页形式呈现,文字内容为主,图片内容为辅,受教者想要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自主学习主要依赖于文字资料和政策宣传,教师教学视频和互动问答等教学模块设置缺乏,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很难调动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没用很好的利用网络的海量视频音频等相关资源。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该校作为民族团结示范校,从其门户网站可进入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网,而细观该往所设置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块,均是以图片加说明文字的单一方式呈现。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者广泛性使学习内容的设计者无法预测网上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水平,个体之间对于同一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各异,而现有民族团结教育的网络学习渠道又缺乏相应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不能很好的适应广大网上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并及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使得学习资源建设和更新缺少以网上学习者需求为导向的完善方向。
(二)当前民族团结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目标模糊,对象定位不明晰
前文提到我国目前民族团结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在教育对象方面主要问题是教育对象以学生为主,普通群众受教机会有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汉族和非少数民族地区、非民族学校中的网上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较为缺乏,二是除了学校的学生以外,对其他公民的民族团结教育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网络资源指向性则更弱。首先,在一些学者针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成果中显示,目前,除了部分民族院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外,其他高校都没有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以哈尔滨高校为例,无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两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还是其他市属本专科院校,都没有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里所包含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也十分有限,更不用说民族团结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其次,除了学校的学生以外,其他公民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受教对象,而现实情况是出了学生之外的普通公民,尤其是非民族地区的普通公民往往不被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更没有为其开设易于接触的民族团结网上教育渠道。
2.政策缺位,教育开展无章可依
笔者在对中国政府网等政务公开网站进行查阅过程中,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政府公文公报相对较少,相关政策指向性强,指导性弱,没有针对民族团结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资源利用及建设的指导性政策和文件。这一政策缺位就造成了各地方政府对其当地的民族团结教育功能定位不明晰,重视程度各地也有所差异。尤其是非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事务比重在其日常执政事务中居于次位,加之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对其民族团结教育事业提出明确要求,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就得不到保障,网络资源的建设也缺乏创新的动力。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各地方政府虽然都有针对其地方少数民族特殊情况的相关民族团结政策,但是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和保障性规定也并不十分细化,因而使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活动开展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固定章法可循之感,更新和改进方向以领导班子意见为指向,缺少循序渐进的稳定的指导建设方向。
3思路僵化,落后于时代步伐
要做好民族团结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首先必须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网络资源本身是新兴资源,在教育领域内有所应用并逐渐受到重视也是近年来的新趋势,要将信息高速公路的便捷资源应用于教育,为教育服务。然而当今的网络资源运用于民族团结教育之中的十分有限,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反馈机制,究其主要原因则是民族团结教育网络资源开发者、设计者的思路不够开阔,思维不够创新,不能将网络资源富有吸引力的一面以灵活的形式运用到民族团结教育之中,从而导致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网络资源建设与时代脱节,虽然是对网络资源加以利用,却内容老套守旧,令学习者兴致索然。
三、民族团结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对策
(一)以对象为导向,明确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目标及侧重点
笔者认为民族团结教育绝对不应只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其教育对象更不应该只侧重于在校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民族团结教育是关乎于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一项特殊教育内容,尤其是在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为了使民族团结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应该改变目前仅仅将对少数民族地区和高校作为重点教育目标的状况,把其教育的对象延伸到学生之外的普通人群中。民族团结教育本身要求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团结,汉族地区的普通民众平日接触民族团结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只强调对少数民族的团结教育,在汉族中反而弱化民族团结教育是不恰当的、不彻底的民族团结教育。要在非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更应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落到实处。民族团结教育是全民性问题,不仅仅是对在校学生,对少数民族成员,对高等民族院校的学生的事情,所以民族团结网络教育的对象应该更为广泛,要动员全社会投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教育对象为导向,结合各地区各单位自身实际,结合不同区域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明确网络资源建设的立足点和侧重点。
(二)出台更细化指导政策,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积极作用
首先就目前现状来看,教育监管部门与行政部门合一导致监督乏力和外部监督力量不足是民族团结教育网络资源建设过程开展不力的原因之一。各级教育部门督导人员少,力量单薄,进而下情上达反馈慢,上情下达不彻底。其次,目前我国相关领域政策法规原则性较多而缺乏详细的实施细则的现状,政策不具体,、难操作,则必然导致执行不彻底,该有的执行效果达不到。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应将目前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有关规定与措施进一步细化,结合网络资源建设的自身特点,出台指导性更加明确的相关政策,充分借鉴国外其他多民族国家的现有民族团结网络教育政策及制度,完善网络教育实施细则和监管法规,理论走在在实践之先,理论指导实践。针对各个少数民族区域、民族院校和全国各大高校不同情况,以民族团结的总目标为导向,以增强指导性为要务出台或细化相关政策。
(三)内容更新,不同时代背景灵活适应网络资源建设新要求
想要实现民族团结网络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首先要使教学内容多媒体化和情境化。随着网络信息高速公路覆盖面的拓宽和网络速度的全面提升,基于万维网的多媒体教学将是网络教学的趋势。网络课程的发展方向是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时间随意性更强的教学环境。其次是交互反馈等方式的多样化。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互有同步、异步形式,交互渠道不仅基于文本的电子邮件、讨论区等,还将出现基于文本和图像的电子白板共享等互动方式。其次要使教学内容设置体系化。民族团结教育的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应该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应该有结构上的递进关系。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当今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其他思想政治类教育有相互的关联而不是孤立的,因此有必要将他们结合起来以便于在取材上、内容设置上的多方位创新。当前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过于开门见山,或者说过于直奔主题的集中在有关民族团结理论的方面,而理解理论是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基的,如果对我国民族的情况缺乏基本的认识,想要真正理解我国的民族团结相关理论就必然要有一定的困难。而在体系建构过程中,则要注意与时俱进,与时代紧密联系,引申实事要闻、社会热点等与各民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加以生动例证和解释。
(四)权责明确,开展专项培训、加强监管力度
要彻底改善当前民族团结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固步自封缺乏创新,个别地区网络教育门户网站走形式、摆样子的现状,首先要从明确的权责划分做起,将监督监管落到实处,明确的监管分工才能加强监管力度。要从根本上使领导干部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的认识有所加强,使其意识到民族团结教育只有依靠网络资源,才能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由此就需要开展包括民族团结理论知识、网站建设、资源把关、教育意义等在内的多个模块的专项培训,贯穿民族团结为了规范规制民族团结教育网络资源, 必须加强从中央到各地方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的建设,其中强大而有力的外在监督对规范规制行为是不可或缺的,如有必要各层级可成立专门科室专人专职负责网络资源建设的落实与开展。
〔参 考 文 献〕
〔1〕土登,康晓卓玛.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与创新〔J〕.民族学刊,2011,(06).
〔2〕束凌燕. 从“情绪发泄”到“理性出击”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图景呈现〔M〕.安徽大学.新闻学,2011,(06).
〔3〕谷峰. 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J〕.民族论坛,2011,(22).
〔4〕黄艾. 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2010,(05).
〔5〕周立蓉.发展网络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必然趋势〔J〕.甘肃科技,2009,(05).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