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琴
【摘 要】幼儿教育需要有责任的爱,有责任的教育才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需要严而有格,不溺爱;一视同仁,不偏爱;创新教育,不懒爱,从而让每一朵小花都绚丽多彩!
【关键词】有责任的爱 不溺爱 不偏爱 不懒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186
教师,一直以来享有“红烛”“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但在市场化、功利化越演越烈的今天,家长们的那种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情,导致了某些幼儿教师为了讨好家,满足家长的虚荣性,或是为了抓生源,对孩子的在园情况往往报喜不报忧,视把溺爱为热爱,错把严格为出格,从而导致了一些孩子养成了骄纵的性格,使孩子们人格不能健康全面地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当今的幼儿教育需要有责任的爱,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有了爱与责任才能成就教育。
一、严而有格,不溺爱
由于我们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年幼的孩子。他们年龄小、能力低,促使我们幼儿教师必须耐心细致,百般呵护。这也成了我们幼儿教师师德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刚入园的孩子,在家是太阳,一下子离开自己熟悉的“港湾”,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幼儿园,恐惧感就油然而生,整天哭著要妈妈、奶奶等亲人。对此,我们应当有极好的耐心去安慰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用百分之一百的亲和力去抱一抱、摸一摸。当他们有困难时就应第一时间去帮助他们解决,那他们就没有后果之忧了,如不会解小便则帮他们解解,不会自个儿吃饭就帮他们喂喂,不会穿脱的帮他们穿脱穿脱。让他们感到温暖,让哭声变成笑声。这时身心疲惫的教师终于用满腔的热情获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就。
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孩子们也一天天地长大了。如果教师一味地用这种方式“无微不至”地关心这群孩子,那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就不会提高,依赖性就会越来越严重。
有一个孩子翔翔在镇上一个较有名气的幼儿园学习,教师对他生活上照顾真是周全得不得了,上厕所时做“警卫员”,吃点心时给他拆袋剥皮,午餐是为他剥虾去壳,午睡时给他穿衣叠被,这样直到大班毕业,他老师却成了他三年的“保姆”。升小学后,翔翔由于过惯了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能力远不如其他孩子,适应不了小学生活,学习也没心思,成绩更不用提起。也许当时翔翔的老师认为那样做才算是关心,才算是“爱”。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溺爱,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爱,使溺爱滋养了翔翔的公子哥脾气,阻碍他健康合理的自我成长。我倒认为,当幼儿入园情绪稳定以后,教师要根据孩子不同的身心发展情况,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手段该帮助则帮助,该放手就放手,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一步步地学习各种生活学习技能,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如有些孩子不守纪律,同伴间不能互相谦让,或是常常拿同伴的东西为己有,或是撒谎、欺骗等等,教师往往以一句“下次不许这样”就草草了事,恐怕自己的教育严格被家长误认为管教出格。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教育对象可塑性又很大,我们在教育中应合理地把握爱的度,严而有格,不溺爱。
二、要一视同仁,不偏爱
孩子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有的动手方面强一些,有的语言表达好一些,有的劳动方面积极些,有的乖巧点,有的调皮点。从古至今,好学生人人喜欢,而后进生个个头痛。如果教师产生了这种偏爱,那我们的教育就不会蒸蒸日上。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运用评语:“你真棒”、“继续努力”、“加油干”等语句来激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忌讳用“你真笨”、“你样样都干不好”、“不会的走边上”等话语来扼杀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要一视同仁,均衡地给予每个孩子发展的机会,让他们都有所发展。
记得我刚为人师的那年,我班有个孩子叫平平,他不爱言语,组织管理能力也很弱,人家小朋友争先恐后地争着要分铅笔,而唯有他按兵不动,嘴里喃喃地说:“我不会”。见这状况,我不但没有歧视他,反而说:“聪明的你一定行”!接着就手把手地教他分铅笔。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炼,平平小朋友终于变得能干起来了。孩子的微笑与踊跃,家长的满意与谢意使我倍感欣慰。我想,我们的孩子其实个个都行,问题是你有没有给孩子拥有同一片蓝天,享有同一份雨露的机会,是否做到了一视同仁,不偏爱。
三、要创新教育,不懒爱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就是要实行启发性教育,以往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虽然简洁明了,知识掌握的即时效果强,教师省时省力,孩子们也不用动脑筋,但孩子的发展却不是全方位的,又达不道终生教育的目的。
譬如美术创造是一项个别化的活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构想和表现方式,但只有孩子在获得充分的自由感和愉悦感时,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动机、兴趣等心理需要,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发挥。例如同样是美术教学《风筝》中,但在之前的活动中,我往往是按出示范画——讲解示范——幼儿创作——教师评价这四部曲来开展活动的,孩子的画画基本是一个模型印出来的,丝毫没有自主创新的成分。自从学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我的美术教学策略来了个华丽转身。活动中,我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丰富的物质环境,提供了用各种材料装饰的风筝,让孩子自由欣赏。这些漂亮的风筝一下子给了孩子一种新奇的、美的感受,完全让他们心动。孩子在自由欣赏和讨论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讨论的环境也是宽松的,孩子席地而坐,说着自己喜欢的风筝。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就呼唤、激励起孩子的积极性和想创造的愿望。有的说:“老师,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也要画”;“老师,我要画蝴蝶风筝”,“我要画蜻蜓风筝”,“我要画奥特曼风筝”,“我要画太空风筝”,“我等下要画出比这些还要漂亮风筝来,我们来比比谁画得最美。”正是有了这种宽松的环境、丰富表象、适时的启发、自由的讨论空间等等,孩子的作品才改变了依样画葫芦的局面,使孩子的绘画作品更具有灵性了。
又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蝴蝶》中,我一直在巡回指导,注意个别差异。能力差的,允许他们再次欣赏、学习、模仿。发现有不对称的作品,我不批评,而用提醒、鼓励等方式引导。如:当我发现有的孩子先装饰蝴蝶的左边,而把右边置之不理时,我会提醒他们在左边画了什么图案呀,右边你不能落下喽!
作为教师,我们只是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因此在活动中还要帮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错误,自己去纠正错误,并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操作,反复修正,不断创新。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有所提高,有所创造。回头再来看看美术活动《美丽的蝴蝶》,其教学活动的难点是让孩子理解“对称”。“对称”这个知识点对孩子来说有点难于理解:“为什么象样的还不是对称呢?”活动中我设计了巧妙的提问,用好奇神秘的口吻,引导孩子通过二次找“秘密”去发现、了解“对称”,感知对称美,更为下一环节操作“对称”装饰美活动打下了基础。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应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他们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即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为体、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所谓教为了不教,是要求倾注特别的爱,创新教育,克服“懒”惰,与孩子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成才。
温室里长不出大树,院子里跑不出骏马,同行们,我们千万别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过分溺爱、偏爱、懒爱,我们要洒出有责任的爱,让每一朵小花都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