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利 张仪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评价成为当务之急。在语文校本课程实施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重视并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促进语文校本课程持续稳步地发展。
【关 键 词】 语文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建构
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是以学校为依托,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由学校内部人士参与编撰的适合校本情况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成为我国三级课程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课程改革走向多元化的开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很难评定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因而对校本课程不能起到强有力的引导和助推作用。为此,笔者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评价机制。
一、建立完善健全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引导、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应积极建立健全和完善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校本课程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对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应包括对课程开发实施者(语文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与校本课程配套的评价体系应强调发挥发展功能,除了重视结果的评价外,更需要重视过程的评价,提倡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尽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语文校本课程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尽量要客观描述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少用定量评价,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健康顺利地运行。为此,学校应启动内部评价机制,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评价,当然也可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对校本课程进行科学评价。
二、确立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为此,笔者认为应确立语文校本课程的多元化评价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 创新性原则。鼓励教师积极思考、不断钻研、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 全面性原则。评价的主体为学校、任课教师个人以及学生、学生家长。
6. 发展性原则:评价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重视师生对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应包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
(一)对课程的评价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课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对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二)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是多样化的,学校和教师应在理解学生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丰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作为学习素材,资源具有其他学科不可相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供开发的空间无比宽广。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要体现选择性、开放性、综合化和现代化的特点。学校对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价标准,制定出语文校本课程评价的体系。
(三)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学校可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年对教师进行考核。对于参加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对学生的评价
语文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语文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工作以学期为单位时段进行,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语文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语文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语文校本课程不提倡作书面考试的考查,但要做好学生勤记录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的变化与进步。教师可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与实绩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次,并将其作为“优秀学生”的评比条件。学生成果可通过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由年级组牵头,语文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参与进行完成。
四、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实施校本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在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是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
1. 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其需求,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 输入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的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 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下转27页)(上接25页)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评价重心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对学习的感性。
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应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不同的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外部评价方式来评定,更多的是要靠学校的内部评价,这样难免会出现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因此,评价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计划的实施状况,也很难成为判断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坚实基础。
4. 终结性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判断课程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收集一些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前三个方面的评价联系起来,对课程的价值与优点作出判断与解释。
建立科学的语文校本课程评价机制,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的建构,现在还处在探索的阶段,但只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的一线教师,以语文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本土,立足实际,既注重开发利用,更注重课程评价,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之路,将会越走越好,语文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将会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0(7).
[2] 陈旭远,张捷. 引领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通识培训教材[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3] 崔允漷.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钟启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罗厚辉. 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