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位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小学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努力改革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于是我在重视继承传统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之一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小学是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之以前的传统教育来说,“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注重能力”的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强调知识结构,还体现了其强调培养能力,强调从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统一考虑教学目标,从而实施创造教育。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化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
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课堂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我通常在每节课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不容忽视。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
对全文的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画龙点睛”的结束语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且能因势利导,表达教师的激励、期待和良好祝愿,它同时是指导行为的有效方式。
在创造性思维的大家庭中,发散思维可谓是天之骄子,因为人们大部创造性设想都是通过发散性思维得到的。在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文内、文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方式。
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有力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以学生喜欢的“辨析讨论会”的形式出现,一改过去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的方式。
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是讨论会中的“创造天地栏目”,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实施创造教育”这一小小的实验课题是在学校“培养创造志趣和能力为特色的小学教育整改实验”成果大树上结出的一朵小花,实验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愿为这朵小花越开越艳而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