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家庭教育是在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家都不例外。在我们家,也存在着这样一对母女,在如何教育好孩子的问题上,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而这些看法,与一些教育理论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以至于可以用教育学上的原理来一一印证。
一、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观点不同:遗传决定论VS教育万能论
妈妈是从教多年的中学物理老师,她是遗传决定论的坚定支持者。因为带了数以千计学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她,学生是有先天条件之分的:有的学生先天聪慧,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学习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先天愚钝,理解力差,用俗话说就是脑子太笨,学习中怎么教也达不到前者的效果,这是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当然,天才出于勤奋——先天的智慧还要加上后天的努力,才能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女儿是受过多年良好教育的好学生,小时候却是教育万能论的信徒。让她很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坏事,甚至还有人会去抢劫杀人。小时候的她就相信自己可以说服歹徒,让歹徒幡然醒悟、悬崖勒马,从此做个好人。这种想法未免太过天真,但是也并非不可能。如在今年的新闻里就报道过一个6岁的小姑娘从口袋里翻出两个硬币给歹徒,让他回去看望亲人,从而劝退歹徒的故事。
二、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不同:社会本位论VS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认为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因此妈妈一直教育女儿要努力上进,勤奋学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学几门技术,多考几个证书,将来便可以在社会上混口饭吃。个人本位论则认为教育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女儿觉得教育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不论是考大学填志愿,还是找工作,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并朝着自己人生理想的方向去努力。在学习时,她也会多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爱好的科目,如音乐、美术、体育等。
三、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不一致:实用主义教育VS文化教育
正因为教育目的观点的不同,母女俩关于教育内容有着不一样的观点。妈妈比较注重实用主义,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做家务,从生活中学习,启迪智慧。女儿则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思。她主张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关于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学问,从中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关于课程内容中心的观点不同:知识中心课程理论VS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妈妈一直鼓励孩子从小开始多读几本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其实这正是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中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所倡导的,认为读经典可以促进学生的智慧。女儿一直质疑其中的益处。她则认为在业余时间要多接触社会,多看新闻,了解时事,多考虑一些社会问题,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可见女儿的批判意识很强。
母女俩对于教育有着一样的观点,使得她们在面对现实的教育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作为教育管理学专业出生的爸爸则认为这些不同甚至看起来相悖的观点恰恰反映了60后和80后两代人的思想差异。母女的两种观点不存在谁对谁错,都是教育活动中应当包含的内容,它们并不矛盾,而是我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应当考虑的两方面。如何更科学地促进孩子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这是我们教育改革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