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院校音表专业“特色化实践体系”探究

2015-05-30 10:48陈琳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实践体系音乐表演特色化

摘 要:艺术实践是实现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升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以传媒院校为背景的音乐表演人才,其实践体系应有着以服务大众音乐传播为基础,与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运作相联系的自身特色。作为全国唯一一所设置音乐表演专业的传媒类院校——浙江传媒学院,目前已有了相对较为丰富的涵盖音乐与传媒复合类的实践形式。本文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论述了其特色化实践体系。

关键词:传媒院校;特色化;实践体系;音乐表演

随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已从专业性极强的专业院校慢慢扩展到各级各类地方院校,而各类院校对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因社会需求不同各有差异。现今,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音乐传播方式(音乐的现实表演、唱片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等)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媒介融合”衍生出的“手机报”、“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等各种新媒介形态。传媒类院校已着力于培养适合此背景下的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该类人才的培养必须结合行业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建设也应重在“应用”。因此,传媒特色化实践体系成为其教学的核心环节。

1 “特色化实践体系”在传媒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设立的必要性

经过教育界各学科众多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实践对于理论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已经有目共睹。随着社会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媒介手段对音乐传播的介入,实践性在基于媒介融合下的新型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中愈发凸显出特殊的意义。这主要是由这一新型音表人才具有专业性、跨学科性、合作性等内在属性所决定的。专业性指的是新型音乐表演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专业实践能力。只有具备了音乐表演扎实的表演基础,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跨学科性是指除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外,并增设媒介融合的复合类课程的教学。合作性指的是与“媒介融合”相挂钩,那必定与“传播”特性息息相关。因此,这一新型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闭门造车的理论思考和琴房训练,是无法真正实现传播效能的。必须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创作与合作过程中,不仅提高专业能力,并兼具策划、沟通、协调和执行能力。

下面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说明新型传媒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中“特色化实践体系”的具体构成及保障机制。

2 “特色化实践体系”的多样全程化。

2.1 注重专业实践性必修课程与传媒特色实践性选修课程的多样化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涉及实践性较强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两类: (1)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等专业课程。(2)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合唱与指挥、合奏、室内乐、重唱、舞台表演基础、形体,正音等。作为传媒特色专业选修课为四大类,其中具有较强操作实践性的课程主要有三类: (1)音乐传媒类课程:音乐媒介设备、演唱(演奏)录音技巧、演唱(演奏)录像技巧。(2)音乐制作类课程:音乐编辑、录音制作、数字音频技术与应用、广播剧制作、立体声节目制作、同期录音、数字录音、电脑音乐制作、影视音乐音响、音乐录音、声音设计等。(3)音乐策划类课程:音乐市场的调研、音乐项目策划与文案写作、音乐类节目策划、音乐活动的组织编排。

以上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要形式的音乐表演及传媒类实践课程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成果是学生成绩评判的重要内容。例如,专业课程及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中的重唱、舞台表演,均以完整的舞台表演形式进行,最终由教师评分。这类的课程加强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实践体验机会,提高了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同时,将学生的期末考核全程录制视频资料存档,作为大学四年的学习记录,为学生自我总结、提高提供了便利条件。传媒类课程中的演唱(演奏)录音技巧及录像技巧注重学生棚内录音及录像的实操,以分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录制与被录制的全过程,掌握录制的技巧和技能。课程以学生参与录制的作品作为成绩评定的主要内容。

2.2 拓展课外实践训练,实现本科教学实践的全程化

以观摩、演出、实习为主要形式的校内外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训机会,并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培养方针。它们的实施分别落实在实践教学课时和每学年的小学期中。(1)实践观摩主要安排于第一学年的小学期。学生主要在各级相关歌舞团、校内外电视台等实践教学基地,对某一节目,某一音乐会或晚会的编排过程和演出进行观摩。实践观摩使学生对舞台音乐作品形成的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同时提高专业鉴赏的敏锐性,为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动力的激发作用。(2)校内外综合实践主要指学生参公开、正式的演出。主要安排在每学年的小学期中。非毕业生可组织参与二、三学年的实践课程相挂钩的音乐会。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该类课程的结业汇报演出,或以班级为单位综合各实践课的成果举办班级年度音乐会(晚会)。也可利用到各实践教学基地(社区、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进行节目编排指导或演出进行锻炼。毕业生则可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进行毕业晚会的排练及演出。校内外综合艺术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进行。将几年来专业及媒介融合相关课程内容加以整合运用,不仅让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策划、创新、编排、组织协调、合作交往能力。除以上两方面,学校还会组织学生观摩各类演出,参与校内外不定期的各类演出。

在整个实践体系中,各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活动可以视为独立单元。这些单元科学合理有序的分布在整个本科阶段,同一学年中各单元内容之间有着互补的横向关系;并根据学生专业能力进行阶段性合理安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培养方针。整个实践体系紧密结合了传媒音乐表演学生的专業方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特色化实践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

3.1 设立实验艺术剧院并强化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作用

建立运行一个合理规范的实践体系,需要有相关研究经验的学者、教师组成团队,并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把控。因此,研究团队的成立是保障实践体系运行的基础。传媒院校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与传统音表人才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生源在专业水平上低于音乐学院。所以,我们的实践课程及训练的思路、方法、手段不应一味强调专业技巧训练;另一方面,大部分基层单位的需求是具备全面工作能力(晚会策划、能唱会跳、组织协调等)的传媒音乐工作者。因此,在实践课程及活动中,实验艺术剧院及指导教师已明确传媒院校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适应广播音乐、电视音乐或音乐评论等多媒体生产方式,熟悉新媒体运作状况。特色化实践体系贯穿于大学四年,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实验艺术剧院负责配合学院完成各类实践活动和演出的策划,联络,任务分配。每一个实践单元中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给予专业和实际工作上的启发和指导,并适当结合扩展传媒类相关知识。

3.2 建立共同探讨、深入交流、长期稳定关系为基础的传媒实践活动基地

浙江传媒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分校内与校外两大块,且与传媒,音乐行业有所关联。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音乐厅、小剧场、多功能演播厅、录音棚、摄影棚、校实验电视台、电台等。校内实践教学主要由本校的专业教师负责,让学生对传媒行业有初步的了解和体验。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更能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他们能早日熟悉市场,社会。浙江传媒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专业设置为依据,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包括各类专业艺术团体(浙江省歌舞剧院、杭州市歌舞剧院)、各种演出场所(杭州剧院、杭州大剧院、桐乡大剧院)、省市各级电台电视台、文化艺术网络传媒公司等。

校外实践基地和学校一直保持着“共同探讨、深入交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首先,共同探讨指的是学校与实践基地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实践期间,实践基地有何相关活动,哪些活动适合并有利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参与后的具体任务安排由学校和实践基地共同协商安排。他们的关系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原则之上的。其次,深入交流是指在实践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参与涉及实践基地核心工作的问题,并能通过实践教学渠道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再次,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互相熟悉、了解,并形成较为清晰的实践指导脉络,从而使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3.3 制定合理有效评价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评价办法是实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建立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能更好地判断实践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应有及时客观的评价。评价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后应立即启动。强调评价时间的紧迫性有助于获得真实可靠的评价信息。同时,作为评价主体的人在判断过程中必须避免掺杂个人情感等因素,使评价尽量客观公正。其次,积极进行学校和校外实践基地互评。由于学校和校外实践基地在实践环节中的合作关系是平等自愿。因此,双方通过以座谈会的形式互评,可以更加有效地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评首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完成自己的实践报告。教师首先对整个实践过程及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实践中自己和团队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后加以探讨,促进自我完善。在集体的探讨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能真实反映个体自我发展的意向和为这种意向所做出的努力。因此,及时客观的让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使学校、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都可以从反馈信息中发现优势和不足。

总之,艺术实践作为传媒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教育教学环节,必须被加以重视。传媒院校所实施的“特色化实践体系”必须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和传媒音乐复合型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将音乐专业知识和传媒专业知识结合单一独立的实践性课程与各类实践活动中,使之贯穿本科教学全程。同时,为了不断完善优化艺术实践的培养系统,还必须充分考虑为实践提供有效合理的多方面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传媒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唐海燕,袁华斌.地方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北京:中國音乐教育,2009(5).

[3] 张勇,王小军.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8).

[4] 段志敏.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方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3).

[5] 《浙江传媒学院关于全面修(制)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S].浙江传媒学院文件(浙传教〔2009〕2号),2009:2-6.

[6] 杨健生.培养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初探[J].艺术教育,2006 (9).

作者简介:陈琳(1982—),浙江温州人,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猜你喜欢
实践体系音乐表演特色化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
论血型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课后延续教学模式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如何编写个性与特色化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