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南
我对铅山县太源畲族乡仅存的点滴印象,为什么总是挥之不去?
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名气的赣南古老的小乡村,和那些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村落相比,它不过是个小老弟。这儿也不敢有名气,当年的畲族人求生的处所,不如说是隐藏的角落。据说这是一个充满传奇和历史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能显出一些古意。就是现在的商业气味也不浓,我和两名作曲家跟随当地义联的同志来到畲族乡,也许是初次与之亲近,一时间就能不经意地将心顿空,好奇产生了憧憬与遐思,于是在欣赏眼前风景的同时,我的心慢慢飞向那期待着的遥远的没有镜头的远方。
畲族乡地处武夷山北麓,隶属铅山,是江西省五个少数民族乡中,建乡最早、畲胞聚居最多的地方。据说,我国畲族聚集最早、最多的是在福建和广东的边远地,这里的畲族是原先乱世逃难来的,从这一点看,历史可以证明:铅山的土地和人民更宽广、更包容,也更祥和。
文联的同志一口气对我们说了无数个“好”:生态环境好、自然景观好、人文精神好、民族风情好。我知道他懂这儿,更爱这儿。我的老家是平原水乡,那儿没有山,在我的意识里,山是神秘的,而且会永远地神秘下去的。那天看了官方的旅游宣传片,我真的心动不已!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仙人峰”;飞流直泻、蔚然壮观的“三叠瀑”;鬼斧神工,令人叫绝的“试剑石”;千峰倚望,高耸入云的“卡子岗”。无不形如其名,细腻逼真。再加上太源毗邻上饶旅游强市实施的“鲲鹏战略”中的龟峰、葛仙山、鹅湖书院等旅游景点,如今的畲族村真是一个美哟!
走进这边远的山区古寨,让我想起纯粹以农耕为主的时代,这儿与繁华无缘。残破凋零间隐现着昔日畲族人的一些追求和安详,我知道那时再别致的景致,人观景还是景观人都不重要,生存是第一法则。通往寨子的那座多次重修过的廊桥,不知始建于什么年间,算是这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桥头堡是作岗楼用的,生活让他们学会了防卫。桥顶,有画栋雕梁、翘角飞檐;桥端,有匾额楹联,古色古香;廊内,有长凳椅栏,图腾佑福;廊外,有瀑布直泻,溪流跳动。在不知抒发怎样的情怀时,传说巾的畲族歌王和文联的同志并行而至。什么是畲族语言、什么叫原生态歌曲、什么人是畲族歌王,我的期待到了,客套过后立即开唱,我全神贯注盯着歌王,企图不放过一个细节,看得出他有点腼腆,但说唱就唱,点啥唱啥,我不懂得怎么去欣赏,听上去字是一字,调是一个调,只是有长有短,他的声音有点沙哑、有点震颤;一会儿好像是敞开心扉对着大山嘶喊,一会儿又好像是壮着胆小心对人诉说,其间一阵阵轻风摇响廊檐顶头的一排排风铃,杂着桥下的水流声,我听不出这种混响是清脆甜美还是苍老急切,我也猜不出往日这儿是欢快还是沧桑。歌王不是演员,他不善于表演,他也许不会用情,执着地用心歌唱是他唯一的特征!我深吸一口空气中各种花的混香,站起身看见高处的水流砸在石板上,溅起一团的雨雾,不知不觉思绪越过眼前的长廊,走进了畲族人绘制的画卷之中。
几个月过去了,每每回想起畲寨廊桥上的天籁之音,总要情不自禁地自豪一番。
独特的民族歌舞,淳朴的民俗风情,能使游客一唱三叹,流连忘返。其实唱歌是畲族人共通的一种生活方式,歌舞虽无精妙奇绝的功夫,却是一种近乎原始的乡间艺术,十里八村的老百姓,从六七十岁的老人到二十几岁的年轻后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没有矫揉造作的创意,有的只是对最美好事物的最自然的记忆,因此唱出了这神奇的天籁。
这儿的古意,绝不仅仅限于一座廊桥,随便行于寨内,都能体味到它的存在。古老窄曲的街巷,伸开双臂即可碰到两旁的墙壁,百年以上的老宅随处可见,玲珑雅致的门楼、细腻生动的砖雕、古朴凝重的房屋散射出一股股巨大的魅力,各种寓意深远的图文刻于其间,仿佛要把人的心房拉入昨日的天空。经过一处小巷,看见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捧着饭碗站在各自门口,边吃边聊,我忽然感觉场景古韵浓重,沁人心扉。畲族人普遍矮小,但单薄的身躯却一直在演示着他们生得顽强!
听说,出畲族村沿河东行三里,有群峰突兀,飞瀑溅花,龙潭漾波。山间千卉竞媚;潭内游鱼争宠,林巾鸟鸣千啭。更有一人形巨石依潭靠山挺立,其形态栩栩,衣袂随风,头身无不神似一顶冠执拂的清秀道童。相传,这里即是南宋道教名士王通坐化成仙之所,他是一个乐善好施之人,也是一个能力超常之士,而那一尊百米人形巨石便是王通的化身。在其成仙后,当地人就把此地称之为“王公岭”了。我无法去佐证王通真实的经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中国特有的造神文化背景注定了这一现象,有人认为:老子庄子是如此,王重阳丘处机是如此,葛玄葛洪亦是如此。可能王通也正如他们一般先泽被了民众许多,之后才会有百姓因感恩戴德,把他推到神仙这一宝座之上的。当然同上述几位仙家相比,王通缺少了名世的理论上的专著,如《道德经》《逍遥游》《灵宝经》等。但这并不影响王通在一个有限范围去向民众布施他的恩德。所以,至少在铅山和武夷山一带,王通仍然被老百姓推崇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神仙。由此可见谁一心为百姓,百姓就一心推崇谁。
正是因为畲族的悠长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畲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才滋生出了传统的畲族文化,尽管现今这个时代,传统文化正逐渐被更务实的现代文化取代。然而,我们依然不得不为这种文化的存在庆幸。不是吗?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压抑下,适时找一处洁净的空间,去沉湎一番陈旧的往事,那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古老的乡村和古朴的民风,孕育…一代代淳朴的人。这里的人却没有多少怀旧情结,更多的则是把许多平凡的小事做得红红火火。是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和这乡村一样千古流芳,安然地看着一代生命的消长更替,永远保存着一份深深的遐想和追思。那曾经一起走过的路依旧会不经意地在记忆的脚下铺开:石板、竹海、廊桥、栈道……只有如此的环境和如此的精神,才塑造了畲族人。
长时间,我一直在想,清欢无味,人生有情。世上没有一个残缺,如同世上没有一个完美。对于畲族乡,我总要对她说一句:“即便我也只是过客,可你依旧是我走不出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