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娴冰 霍燕华 庄凌云 潘晓燕 陆瑞斌 戴冰舲 邹鲁 商建飞 屈媛媛
【摘 要】 目的:[SS]观察芬太尼全麻诱导时不同剂量盐酸纳美芬对呛咳的预防效果。方法:[SS]选取采用全麻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各30例,四组病例均用芬太尼全麻诱导。A组于诱导前min静脉注射ml生理盐水,B组同期静注0.1μg/kg盐酸纳美芬,C组同期静注0.2μg/kg盐酸纳美芬,D组同期静注0.3μg/kg盐酸纳美芬。观察四组患者注射芬太尼后的呛咳发生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SS]C组和D组的呛咳发生率均为0,明显低于A组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而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且C组和D组诱导期间的生命体征更平稳。结论:[SS]盐酸纳美芬对芬太尼全麻诱导时呛咳发生具有良好预防作用,应用剂量为0.2μg/kg时不但可发挥预防效果,也更具安全价值。
【关键词】 芬太尼;全麻;盐酸纳美芬;呛咳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4-02
芬太尼作为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常规应用于全麻诱导,该药物不易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气管插管副作用有良好的改善作用[1-2],但它在快速静脉注射后,会发生程度不等的呛咳反应,从而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眼内压升高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文旨在探讨使用不同剂量的盐酸纳美芬对于预防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引发呛咳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病例均为本院2014年11月至201年4月收集的全麻手术患者,年龄在18~60岁,且ASA均为Ⅰ级或Ⅱ级,排除严重心肺疾病、慢性病和家族遗传性疾病,排除两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将病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四组在年龄、性别比、体重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见表1。
[6][JZ(]表1 四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x±s)
[SS][BG(][BDFGmm,WK4,WK3,WK8,WK8,WKW]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平均年龄/岁平均体重/Kg
A组301/148.1±3.97.3±7.1
B组3014/164.3±.16.9±.8
C组301/146.±6.38.1±6.1
D组3016/1447.±.67.9±8.3
[BG)F]
[JP+2]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开放外周静脉通路,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R)、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吸氧(流量3L/min)。A组静脉推注ml生理盐水;B组静脉推注盐酸纳美芬(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ml∶0.1mg/支,批号:131028(2)109)0.1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ml;C组静注盐酸纳美芬0.2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ml;D组静注盐酸纳美芬0.3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ml。四组病例均于注射完毕min后静脉推注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公司生产,规格:2ml∶0.1mg/支,批号:1130408A1)4μg/kg,观察1min后继续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东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mg/支,批号:A20130611)0.2mg/kg,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ml/支,批号:1306093)2mg/kg,2min后行气管插管,随后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IPPV模式)。[JP]
1.3 观察指标 观察四组病例推注芬太尼后的呛咳发生情况,根据呛咳程度分为4级[3],Ⅰ级:未见呛咳;Ⅱ级:仅发生一次呛咳;Ⅲ级:发生2次或以上呛咳,且持续时间在1s以内;Ⅳ级:发生多次呛咳,且持续时间在1s以上,记录各级呛咳反应发生的例数。同时观察四组病例的生命体征变化,分别记录1(静注盐酸纳美芬前),2(静注芬太尼后60s),3(气管插管后60s)三个时间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R)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率)表示,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X-*3]±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病例推注芬太尼后呛咳情况的比较 A组和B组呛咳的总发生率分别为60%与3.3%,而C组与D组呛咳的总发生率均为0。C组、D组与A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而B组与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见表2。
[6][JZ(]表2 四组病例呛咳情况的比较(例)
[SS][BG(][BDFG10mm,WK,WK20,WKW]组别
[ZB(]呛咳评级
ⅠⅡⅢⅣ总发生率/%
A组1297260
B组141103.3
C组30*0*0*0*0*
D组30*0*0*0*0*
[BG)F]
注:与A组相比,*P<0.0。[K*2D]
2.2 四组病例SBP、DBP、R的比较 A组和B组病例在2时间点上的SBP、DBP、R与1时间点相比,均出现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而C组和D组病例在2时间点上的SBP、DBP、R与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四组病例在3时间点上的SBP、DBP、R与1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