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完成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要创新文化管理工作机制,推进管理体制和文化单位改革;要建立文化市场管理体系,优化市场发展战略,做好市场监管工作;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设施建设,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关键词:文化治理;体制机制;市场体系;服务体系
一、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核心是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只有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才能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1.健全文化管理工作机制
实施党政领导“一把手”工程,健全区(县)、镇(乡)两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相应机构和人员,完善文化发展投入机制。积极支持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及时总结来自基层和群众中的文化创新经验,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
2.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关系,建立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以“出资人”方式的管理模式,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转换、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和尝试“梁山灯戏”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深化剧团内部人事、分配、管理制度以及演出营销机制改革,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3.深化两类文化单位改革
对承担公益性文化事业职能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站等单位,要坚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改革方针。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实现从“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转变,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二、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是使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只有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打破条块分割、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才能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1.建立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进一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服务上来。二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将长效管理机制与集中治理相结合,形成行政执法、诚信自律、提高效能、社会监督的综合管理体系。三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深入研究并开拓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的办法,形成文化消费体制机制。
2.优化文化市场发展战略
一是文化经济战略。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以文化发展引领经济加速发展,增强在梁平的平伟实业、海螺水泥、张鸭子等企业的文化含量,以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竞争力,以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龙头带动战略。在区域发展上,重点加强城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确立其龙头地位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文化旅游、演艺娱乐、非遗发展等产业。三是品牌特色战略。积极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扩大“一园四区”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四是科技创新战略。
3.做好文化市场监管工作
一是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实现文化监管与执法分离。依法做好文化项目审批,加强印刷行业、文化娱乐业两大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内的监督制约作用。二是加大文化市场整治力度。聘请文化市场监督员,发挥联合执法优势,完善监管网络,加大日常监管和突击检查力度,确保文化市场规范有序经营。三是抓好文化场所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与经营场所签订安全责任书,定期督促安全隐患排查,为保障文化安全、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提供保证。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核心是维护公民文化权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只有按照标准化、均等化、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全民为服务对象,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才能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完善覆盖城乡、拓展服务内涵、更新技术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逐步解决基层文化设施老化陈旧问题。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加大对乡镇、村(社区)文化帮扶力度,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农民乐队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建成区县级龙头文化设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及文化中心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并免费对群众开放,形成城镇居民“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居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2.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要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着力建设具有龙头作用和基础效益的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在梁平城市中心区域建知德文化广场,建成博物馆、非遗展演馆、书画院、大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建成梁平破山·竹禅纪念馆和非遗文化、民俗文化雕塑。
3.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坚持精品文艺与群众文艺相结合、大型活动与常态活动相结合,形成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人人享受文化快乐的浓厚氛围。围绕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等开展主题文化活动。
作者简介:
潘用梅(1985—),女,汉族,重庆梁平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