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藏族城市平面布局的特征分析

2015-05-30 14:08荣亮亮蒋卫勇
工业设计 2015年8期
关键词:西藏传统

荣亮亮 蒋卫勇

摘 要:本文的研究重心是传统的藏族城市空间形态,其中以拉萨古城和日喀则古城两个具有代表性传统城市平面布局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类型的藏族古城平面布局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具有代表性的藏族古城在图底关系上,是整体而有序的图形。这种整体而具有连续性的城市形态体现在适宜的街道尺度、收放自如的空间形态、极具地域性的空间围合界面。同时,历史的演变也赋予了传统藏族古城深厚的文化意义,宗教、政治等诸多因素影响了传统藏族城市的平面布局。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平面布局;西藏;传统

1 概述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幅员辽阔、地势高亢是其最突出的地理特征。[1]高亢的地势使得西藏地区气候严寒、氧气稀薄,如此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使得该地区成为典型的地广人稀之地。据2012年西藏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末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约303.0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3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2]

西藏地区虽然在旧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人类活动,然而由于条件恶劣、人口稀疏,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形成较晚,且城市萌芽的出现也略晚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约三、四千年前,早期的氏族部落形成了城市雛形——堡寨。以堡寨为中心形成的部落联盟,在西藏早期的政权建设和区域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堡寨具有一定的综合功能,也为古典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直到吐蕃王朝时期,才出现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到了清代,西藏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日喀则、昌都为次中心,康定、江孜为代表的商贸城市和以亚东、葛大克等市为代表的边境城市发展体系。

宗教气氛浓厚是西藏最突出的文化特征,在西藏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它融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控制人民生活活动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藏族城市与内地其他城市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产生和发展除受经济、政治因素作用外,还受到宗教的极大影响。藏族的传统城市空间是宗教文化重要的载体,其宗教文化功能突出[3]。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成为不同宗教教派的主要活动场所,而宗教的兴盛也推动着城市的繁荣。

2 传统藏族城市空间布局的分类

由于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复杂的政治环境、独特的文化性格和传统的社会经济,传统的藏族城市在空间形体上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而在不同的藏区,不同类型的传统城市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2.1 传统藏族城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类型

西藏地区的传统城市在空间布局上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在平面布局上以宗教为中心是其中一种布局方式,这类传统城市由于其采用政教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使得其民居和其他建筑紧密地与寺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传统的布局方式,例如拉萨、昌都等城市,就是以宗教、寺庙为中心而形成起来的城市[4];还有一种传统的城市,它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民居和寺院建筑等围绕宗山,作为城市中心的宗山堡占据着山头,山脚下居民建筑簇拥而建,反而寺庙位于城市的另一端,或与民居建于山腰等次要位置。这一类城市的布局类型是以宗山为主体,日喀则、江孜等传统藏族城市均采用这种布局模式。

2.2 以宗教为中心的平面布局特点

拉萨古城是最明显的以宗教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藏族城市。在拉萨古城中,宗教显示了其在藏族城市形成中凝结的力量。大昭寺是古城的中心,围绕着大昭寺的八廓街转经路,是古城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每天都有朝拜者在这里转经朝拜。人的朝拜行为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载体,例如人们需要在大昭寺前磕长头,于是大昭门前形成了一个朝拜的公共空间,也是大昭寺入口广场的雏形,这就体现出了宗教建筑对周边城市空间的向心力作用,从而反应了宗教精神对于城市空间的作用力。可以总结为“宗教精神”——“宗教行为”——“宗教空间”的空间组织机制,即宗教文化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让人们产生朝拜和转经的行为,从而在城市中形成了相应的空间实体。

2.3 以宗山为中心的平面布局特点

“因地制宜”与“山”、“水”、“城”和谐相处的自然法则与自然观念是藏族传统城市选址普遍遵循的规律[5]。西藏最初的城镇防御意识与汉族修建城池的保卫方式有所不同,藏民通常在制高点建设宗山堡,利用它高耸的地势来进行观察和防御。于是,城镇最初的空间限定范围就源于宗山堡可以保护的势力范围。而民居建筑多选择有利于受到宗山建筑保护的方位聚集,于是便形成了城镇原始的平面布局。在以宗山为中心的传统藏族城市中,宗山城堡以它的防御功能统领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发展,宗山城堡也同时成为了整个城市唯一的视觉焦点,维系着周边居民对于安全感的心理需求。

3 拉萨古城平面布局的主要特征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位于拉萨河中下游,拉萨河谷平原的西端。在历史记录上,拉萨是西藏地区的文明发源地。藏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这里,经过不断的演变,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藏族文化。自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在拉萨建都至今,拉萨已经经历了近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拉萨老城区的形成起始于公元七世纪,当时的拉萨古城在地理位置上就是以八廓街为中心的拉萨老城区,拉萨古城的布局形态源于文成公主的“女魔说”。其核心是通过占卜,揭示拉萨市的地形是一个魔女的形象,为镇妖除患,在“魔女”的十二个穴位上修建建筑,这便是拉萨市的雏形。虽然文成公主关于拉萨市地形的“女魔说”是唯心的,但对拉萨城市的街区环境空间和历史文化环境空间形态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

拉萨古城在形成的过程中,其平面布局形式不仅通过几大寺庙的设立体现了“女魔说”的原始的唯心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同时也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构成了藏传佛教中“曼陀罗”的空间模型,与此同时,当地生活居民也用通过自身的思维与情感在精神上遵循了“曼陀罗”的宇宙观。历史上拉萨古城正是由三条环形的转经路形成的,它们的圆心就是大昭寺中供奉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藏语称之为“觉卧”。

拉萨古城在传统的平面布局、物质生活和现实发展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具有比较完整的传统形态,在一定范围内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历史格局[3];二是拉萨老城区内的居民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粹的精神信仰,具有富有活力的日常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三是拉萨老城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其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了以旅游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这使得老城区的传统形态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具有藏族特色的地域性特征在慢慢遗失。

4 结语

拉萨古城和日喀则古城是极其具有代表性的藏族传统城市,二者在空间布局、空间分布层次和空间演变规律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反映出了藏族城市起源的历史、政治、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地域性因素。

可以看出,传统的藏族城市空间形态也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藏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深刻地研究和解读,并对其地域性特色予以保护。在西藏正在大量实施的援藏工程中,更应该对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平面布局中体现的城市设计理念进行继承与发展,使得更多新建建筑与传统的城市肌理和谐共生,使整个城市更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色和识别性特征。

参考文献:

[1]白玛.西藏地理[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2]夏保林,康美寅,乔建平,等.西藏城镇发展环境分析[J].人文地理,2003,18(6):58-61.

[3]何一民,付志刚,邓真.略论西藏城市的历史发展及其地位[J].民族学刊, 2013, 4(1).

[4]郑权泽.西藏拉萨地区宗教建筑装饰与色彩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3.

[5]黄凌江,建筑艺术.线描西藏:边境城市·集镇·村落·边贸市场探访[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6]禄树晖,刘维彬,宋扬杨,等.拉萨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8(001):81-83.

猜你喜欢
西藏传统
都是西藏的“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们一起去西藏
老传统当传承
神奇瑰丽的西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