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5-30 12:29:36王顺宝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8期
关键词:骡子大黑雾凇

王顺宝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还应当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育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充分显示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下面笔者结合实例加以阐述。

一、引导想象,启迪思维

思维是学生智力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思维升华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切入点,留给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首先指导学生精读介绍“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段落,并结合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我便组织学生又观看其它松树的图片,让学生像作者那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图片中的黄山松用一段话描述出来。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黑虎”松刚劲有力,威风凛凛,好似猛虎下山,高昂的虎头,朝天吼叫,真让人敬而远之;有的说“孔雀”松像一只美丽的绿孔雀舒展开自己花花绿绿的羽毛,撑开那独特的扇尾,在游客面前尽显自己的风采;还有的说“仙女”松就像一位美若天仙的仙女翩翩起舞,与游人共赏黄山美景……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后我又让学生把想象的内容用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写出来,从而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独特的姿态和迷人的造型。

二、鼓励质疑,培养能力

疑起于思,思源于疑。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同样令人欣喜,学生学会质疑,更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求知创新的欲望。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产生疑问并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学习《雾凇》一文时,在通过对课文的预习和初读中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雾凇这一奇观在吉林冬天会出现而在我们江苏却难以看到?这一问题的提出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出于自身的好奇,这也是我们学习这一篇课文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即: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给予提问的学生以鼓励,并适时组织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间合作学习,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可以达成共识。我们不难看出雾凇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要“过于饱和的水汽”,二要“遇冷”。这两个条件正是吉林所具备的:“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入夜,“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从而雾气遇冷逐渐凝结而形成雾凇。而在我们江苏就不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因此,在我们这里很难形成雾凇的,学生的疑团解开了,阅读能力得以提高,课文中的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三、学会求异,发展个性

求异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来,形成大家通过积极思考,竞相争先,个性张扬,获得成功的生动活泼的局面,让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在求异创新中得到显现和发展,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大家讨论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周旋的那个片段,都为他们一家三口勇敢、机智的精神而折服,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引发他们的思维活力,我设计了“如果你是伯诺德夫人家的一员,在这千钧一发之时你会怎么做,想一想再回答”。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随后在交流讨论的时候,不少同学都谈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有的说我会假装洗脸不小心把水泼到蜡烛上浇灭火焰;有的说我会故意装着顽皮不懂事的样子弄坏其它东西或弄出响声,转移敌人视线,弄走蜡烛并进行更换;还有的说假装肚子饿了吵着要妈妈给自己做些吃的,端走蜡烛,转移金属管……通过学生在想办法脱离危险的思考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像马克思所喜欢的一句箴言“怀疑一切”一样,保护学生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让学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四、组织讨论、激燃火花

课堂讨论能充分利用和交流学生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即时反馈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相结合一种教学方法,达到使学生相互吸引,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从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之目的。一般采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讲评的步骤。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我们理解了彭德怀忍痛决定枪杀大黑骡子时的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但彭德怀此时的内心活动在文章中是个“空白”,而理解这个“空白”,正可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组织这样的讨论,无疑是有重要价值的,此时教学中,我便让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努力体会彭德怀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经过讨论学生们认为:(1)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有很深的感情,他不忍心杀掉它;(2)杀掉大黑骡子彭德怀确实心理矛盾极了,但他思想斗争还是选择了“杀”;(3)通过“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可以看出彭德怀已经痛下决心;(4)在彭德怀心里,战友的情最终还是胜过了他与大黑骡子的情……通过讨论可以看出,彭德怀爱与他朝夕相处的大黑骡子,但他更爱与他同甘共苦的战友,他关心战士,热爱战士的人物形象逐渐在学生的讨论中显现出来。

猜你喜欢
骡子大黑雾凇
雾凇岛的“繁花”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大黑
雾凇奇观
消防界(2019年5期)2019-09-10 15:13:50
杨得志巧计活捉“野骡子”
逻辑思维
新青年(2018年9期)2018-09-14 03:14:58
雾凇岛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美哉,兴凯湖雾凇
华人时刊(2016年3期)2016-04-05 05: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