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服务社会,美化生活,提高生命的质量。所以作文教学必须站在提升生命质量的高度,把学生带出虚假作文、虚假情感的怪圈,探索一条关注人性本真,适应生活需求,引导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新路。
一、学会表达真情
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就是让童真得到自然流泻;“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就是让童真得到不拘一格的绽放,我们如果脱离实际要求学生作文立意的深刻新颖,只关注作文的文字形式,忘记了作文教学的育人目标,为了追求语言文字的表层效果,放纵学生在记实作文中胡编乱造。小学生的作文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意,“立意”越高,人格将会越低。所以教师的职责就是用真诚守住童真,用真情渲染童心,用智慧激发童趣。让学生的作文反映自己的生活是天然合理的,也是最吸引人和感动人的,这样的作文自然是健康的。
对于作文中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训练自然要有,但要淡化,不能强求学生选材典型,结构严谨,也不要希望每个学生文句生动优美。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努力达到字正句顺,把事情写得比较具体清楚。最关键的是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儿童生活,因为童言稚语一直被诗人推崇为最本真、最美丽的语言,所以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和语言灌输给学生。当然,现实中的学生,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是美好的,特别是生活在不良环境中的学生,他们早早的染上成腔烂调,甚至是污言秽语,如果对这些语言也没有原则地进行赞赏,教学便失去了价值导向,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适时迁移在阅读中学到的规范语言。
二、学会创造活动
要学会创造活动,给孩子提供创作的源泉。即多写驱动作文。说白了就是让学生没有写作的压力,而是在完成某项具体的有意义的任务。比如语文老师组织春游,学生往往望而生畏,他们知道教师之意不在游,而在游后作文也。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改变策略:让学生通过写信向老师推荐春游的地点,为了使自己的建议得到采纳,他们想方设法把推荐理由写具体;通过评议确定了地点,再设计旅游的线路,设计活动项目等方案,然后按方案实施。春游后搞一个春游照片展,让学生为照片配上说明,这种策略效果一定很好。
任务驱动的作文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写不写,写得好不好直接意味着能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与做人的关系,作文是为做人做事服务的,作文写得好固然重要,做一个真诚的、高尚的、能干的人则更重要。
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目标从纯语言转向内容、个性、语言的多元取向;教学的途径也从单纯依赖作文课转向结合学生的阅读、生活、活动经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形式从以记叙文为主转向根据任务要求使用多种文体,想象和记实并用;评价作文的标准不仅是语言的规范和精彩,还有内容的真实、有用、有意义。总之,任务驱动作文的教学不把写作本身看成目的,而看成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应用文训练开拓应用的渠道和机会。假期中,师生、生生通信;有事离校自己写假条;东西丢了自己写启示;节日间,给亲人写信等等。其次,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提倡学生用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干预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例如:为父母提供家庭旅游线路,给校长写建议书,为学校活动写广告,向有关部门举报违纪违法事件,编写自己的作品集,创作童话、寓言、故事……一句话,可以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应用方式。一切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的办法、形式、机会,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
三、学会评语赞赏
既然作文表达的是一份真情实感,我们就要格外珍视。没有人可以漠视心灵的歌唱,生命的倾诉。每一篇作文交给老师,老师都应带着一份真情,视阅读、批改的过程为师生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灵魂交融,在相互信赖的氛围下启迪心智,从而“创造让教师崇拜的学生”。如果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评判、指责的话,学生的写作潜能就得不到唤醒和激发,甚至遭到毁灭。
如何写评语?一是文,二是人。
对文的关注就是要尽可能地睁大眼睛寻找孩子习作中的闪光点,眉批总批不吝赞美之词,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措辞要委婉,以不伤自尊为前提,总之批语要触动学生的心弦,挑起学生习作的冲动,相信自己的习作能力,从而体验作文带给他的愉悦感。
对人的关注则是关注学生习作内容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困惑、好奇、伤心难过、愤愤不平等情绪。在评语中注意疏导、指导和调适。作文是学生生活的写照,涉及很多领域,呈现出的是综合的东西,所以语文教师更要确立“大作文”观,既要指导作文,又要启发做人,学习做事。
只有我们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体验,注意保护他们的习作积极性和表达欲望,用批语和学生进行心对心的交流,学生才会用心看你的批语,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