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留守儿童留下可怕的心理隐患

2015-05-30 10:48马志国
女性天地 2015年8期
关键词:同性婚恋亲情

马志国

心理案例:小女孩到底怎么啦?

一天,我接待了一对祖孙的来访。通过沟通我知道,小女孩11岁,是一个五年级小学生。她很乖巧听话,特别听老师的话。

这不是好事吗?爷爷却说:“前两天老师把我请去,说孩子好像有点问题,让我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孩子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一般学生的感情,有事没事总喜欢找老师,到了老师办公室就不想离开了,又是扫地又是倒水。”

小女孩说:“这个老师特别好,对我特别关心。他每次都给我的作文写很好的评语,还在班上念给大家听。冬天的时候,他还会问我冷不冷。我觉得他像爸爸,不,他比爸爸更关心我。我喜欢这个老师,爱这个老师,您说,我爱老师不对吗?”

谁说学生爱老师不对?但是,为什么老师却觉得学生有点不对劲呢?

交流中,我知道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女孩的老师是一位中年男教师;二、女孩的父母外出打工好长时间了。我脑子里忽然闪现了几个词—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补偿。进一步的沟通证实,女孩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的缺失导致了她对中年男教师的依恋,她在老师身上找到了一种替代性的心理补偿。

我一面为女孩感到庆幸,一面为女孩感到担忧。为什么?

因为亲情缺失以及亲子关系异常,往往会导致两性关系和婚恋心理异常。心理咨询中时常有这样的案例:有的未婚女孩总是爱恋已婚的中年男人;有的年轻小伙偏偏喜欢中年女人。他们有的父母早亡,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早年就离开父母被寄养在别人家里,有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外出工作,有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但亲子关系障碍重重。总之,他们的童年和今天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境遇一样:亲子关系异常,亲情缺失。

进而可以推论,留守儿童成年以后也容易出现两性关系偏差以及婚恋心理异常。当然,这个问题要等到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现在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值得庆幸的是,女孩对老师的感情还没有性的色彩,还没有出现两性心理偏差。

心理解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隐患来自哪儿?

早年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为什么会导致两性关系偏差及婚恋心理误区?

从精神分析学来看,在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大约在四五岁的时候对两性差异开始关注,对不同性别的对象有了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性心理发展最初的萌芽阶段,叫作“性蕾期”。这种性心理现象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不同感觉,表现为从对异性家长的亲近中来获得某种心理的满足。女孩会对父亲亲近撒娇,排斥母亲;男孩会对母亲亲近爱抚,害怕父亲。于是,就出现了“亲子三角关系情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约在6~11岁,正好处于小学阶段,性心理发展进入“同性期”,最鲜明的特征是,只愿意和同性朋友要好,而排斥异性朋友。于是,孩子开始向同性父母学习。男孩会逐渐与母亲疏远,而与父亲亲近,向父亲学习如何长大成为男人;女孩也不再与父亲过分亲密,而与母亲亲近,向母亲学习如何成为女人。所以,大多亲子三角关系情结会随着成长而逐渐化解。

如果三角关系情结不能得到及时化解,成年后就有可能出现两性关系方面的问题。那么,孩子成年后又会产生哪些异常表现呢?

如果是男性,常常会继续喜欢与母亲角色相似的女性,特别是已婚的女人或比自己大的女人。如果是女性,常常会继续爱慕父亲型的男人,特别是已婚的男人或比自己大的、成熟有资历的男人。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还会在孩子心里留下“被遗弃感”,它会久久留在心里,进而影响到他们成年后在婚姻关系中的安全感。

心理对策:我们该怎样未雨绸缪?

留守儿童成年后是否会出现婚恋心理异常,取决于很多因素。

首先要看留守的年龄阶段。同性期的孩子如果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三角关系情结就很难化解,很容易形成亲子三角关系障碍。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成年后最容易形成两性心理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如果女孩亲情缺失特别是父爱缺失,长大后就容易出现恋父情结或类似心理,如果男孩亲情缺失特别是母爱缺失,长大后就容易出现恋母情结或类似心理。

其次还要看是否有补救措施。如能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有些早年的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遗留的消极心理,就可以得到化解或弥补。

如何避免给孩子未来的婚恋留下心理隐患?

一是尽量避免和孩子长期分离。

如果孩子的婚恋心理陷入了误区,甚至误了整个人生,那么,为孩子挣再多的钱也没有用。是该为孩子挣很多钱,还是该让孩子好好成长,父母要权衡好利弊得失。孩子的成长不光需要钱,更需要亲情。所以,父母应该尽量避免与孩子长期分离。外出打工,可以就近,可以时常回家,甚至可以带着孩子。

二是创造条件增进和孩子的联系。

有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的父母,32.9%每天和孩子电话联系一次,39.8%每周一次,21.1%每月一次,4.9%每年一次,1.3%和孩子没有任何联系。如今通讯如此方便,为什么有些父母却不和孩子联系呢?这也是态度问题。不论把孩子托付给谁,也不要忘了你是孩子的父母,不要忘了和孩子的亲子联系。实在不方便回家,就让电话来传递亲情吧。

三是特别注意同性期的亲子关系。

我们知道,同性期也就是上小学的时候,是孩子向同性家长学习的最佳时期。因此,如果性蕾期出现亲子关系异常,往往能在同性期恢复常态亲子关系,此前的消极影响也可以得到弥补。所以,到了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最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抓住时机来弥补和抵消此前的消极影响。

当然,对已经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存在亲子三角关系障碍,也应该进行积极的心理自救,营造健康的心理。

回到前面的案例,我征得小女孩和爷爷的同意,与女孩的父母通了电话。女孩父母表示要经常回家看孩子,经常和孩子通电话。最后我特别建议,考虑到女孩还处于同性期,正是亲近母亲向母亲学习的时机,抓住这个时机让女孩多和母亲接近是非常重要的。沟通的结果是,女孩的母亲决定先回家来和孩子一起生活。就这样,小女孩的亲情缺失得到了及时的补偿,希望她以后能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同性婚恋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原旨主义支持同性婚姻吗?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同性危险性行为管理有空白
报告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作为美女,压力山大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