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用力过猛的金碧辉煌

2015-05-30 10:48Fanny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痕迹用力

Fanny

宝顶山石刻群大佛湾南崖第八窟,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1174—1252)年间,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每年宝顶山香会期间,千手观音前都人山人海。然而因为风雨的侵蚀,千手观音出现了风化、脱落等现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受命对其修复,此项工程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今年6月13日,修复后的千手观音终于现身,然而,却是以一派“金碧辉煌”的样子出现,既无法将其与南宋造像相联系,也看不出任何古意。相对于官方报道的“一片赞歌”,民间收藏和美术界同仁大多对此深抱遗憾,网络上则一片叫骂。那么这个费时费工的修复工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此番“用力”修复之后,宝顶山千手观音的历史痕迹荡然无存。这与国际文物保护准则中的“最小干预”和“可逆性”等要求完全背道而驰。事实上,一件文物的动人之处,并不是它的初始模样,而是它与时间相伴形成的样子,敦煌壁画便是最佳的例子。未修复前的千手观音虽然有很多岁月伤,但能隐约看出原来的材质和工艺,历代供奉和修复的痕迹,以及自然环境对它的作用。正是这些“不完美”是800年的过往,让人感到历史的宏伟、个人的渺小,并心生敬畏。

整个宝顶山摩崖造像群,乃至整个大足石刻都是一个整体。如果此尊千手观音修复得焕然一新,那么石窟的其它部分怎么办?是不是都要修成金光灿灿的样子?修复项目负责人詹长法在修复工作结束后坦言:“修复千手观音,我们都是一张白纸,都没做过,根本没有同类型的文物保护修复实践案例可以借鉴。” 由此可见虽然此次修复,国家何其重视,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修复团队毕竟缺乏相关经验,那么为什么不能从较小、较容易的项目开始,慢慢积累经验,一点点做起呢?“修旧如旧”的理论思考终究还是抵不过对金碧辉煌的痴迷,千手观音的修复实践是一个警醒:文物修复者需要花些时间思考一下应该留给后人一份怎样的遗产。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痕迹用力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用力!用力!再用力!
积淀岁月的痕迹
暴力行为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