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锋
加拿大的学生在高中之前多被鼓励疯玩儿,孩子们在此过程中建立友谊、纪律、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到了高中之后,他们和中国的孩子一样,也需要努力拿个好的高考分数,争取进学生会,以求上个好大学,有个好出路。
孩子们在疯玩儿的过程中最易解决心理问题、学会人际交往,之后,便有了一心学习的条件。不像国内的孩子,只有到了大学,才可能放松,有些问题才可能会冒出来。
所以国内的家长们,不妨为孩子多提供一些体验疯玩儿的机会,例如参加夏令营就是个好选择,我说的不是专门接待中国学生的那种托管营,而是加拿大当地人办的,按照当地教育理念行事的夏令营。
让游戏彻底代替文化课
不设文化课的夏令营都带孩子们做什么?首先,大家在一起读诗是有的,但那是为了晚会时候的表演。即使是打着冰球、棒球、游泳这些主题的夏令营,文化课训练也是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那么,夏令营的活动重点是什么呢?疯玩儿、疯跑,做各种看上去危险刺激的运动。
加拿大的教育理念认为,游戏才是孩子们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学习、懂得秩序、自我成长的最好途径,越疯、难度越大的游戏,效果就越好。当然,一切都要在可控安全的范围内,能控制多高疯狂级别的游戏,就显示出了一个夏令营的水准。
而这在中国家长看来,很可能容易被吓怕。其实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已经困扰了中国社会很长时间,其深层问题就是该如何交流,不如让孩子们在夏令营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习这件重要的事。别看加拿大人外表憨傻,像他们的国兽海狸一样,但海狸可是很聪明的,能建起复杂的水坝,而且懂得协作,几只海狸一起,可以啃断并拖走一棵大树。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许多加拿大人就像海狸一样,外表憨傻,心里精明得很,看似孤僻,但对交流协作之熟悉却仿佛天生的一样。
华人是不是就差在游戏年龄段时该有的交流锻炼呢?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的解释了。所以,我们的孩子该从与当地人的游戏中去学集体协作能力。
信任、界限和秩序
—加拿大人选朋友的三个基准
中国的家长,普遍信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既然已经花钱把孩子送出国去游学了,那么打开交流的障碍就是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笔者总结出与加拿大人交流起来的三个基础,是否放之四海皆准不清楚,但用于和当地人交朋友已足够。
第一个基础,要学会信任。一方面学会信任别人,另一方面是学会被别人信任。看上去后者更难,但其实前者才是关键。
笔者所在的加拿大小城的咖啡馆里,经常可以看到一群人聊得有声有色的,仔细一听,其实全都是风花雪月的非正事。如果你觉得不着边际,在座者也不大反驳,只来一句:这是个玩笑吧?或者,真的吗?就可以了。判断谁靠谱,谁不靠谱,完全可以止步于咖啡桌的关系,大家都不伤和气。
不过如果想让一个当地人请你去家里做客,不认识个一年半载是不可能的,关系好到能谈生意的份儿上,还得再等三五年。而且,加拿大人对觉得有风险的事情,会很谨慎。当地人对“信任”吝啬得很,买个大件家具,必须得去熟悉的地方,宁可多花钱。说起来这里的骗子真的不好当。
相比之下,建立信任就相对容易多了,不做错事,不说错话,信任度就能像信用卡额度一样慢慢上升。“宁可不做,也不做错”是当地人的一句口头禅。笔者认识的一个老古板,为了一笔贷款的事,怕影响自己在银行的信用度,因为没有把握,连咨询一下都不肯。而这样的老古板,据说在当地有很多,弄得与他们合作的华人着实无可奈何。
在当地,人与人之间初步认识,需先建立一个低限制的信任度,才能交流起来。反正那些风花雪月的事,就算反驳了,也不显得你聪明。
上来就喊哥们儿 你会交不到朋友
第二个基础,是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据说美国人更重视这点,再好的朋友,借用小东西之前也要先征求对方的意见,而中国人也许就会觉得这很见外。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第一次见面大家点点头,第二次见面笑一笑,第三次见面问声好,第四次见面就能聊几句了,只有按照常理的步骤对方才能观察出你没有威胁;反而走太近,上来就喊哥们儿的,在很多地方交不到朋友,这点在加拿大很适用。即使是熟悉了,对方找你诉苦,安慰两句就可以了。
第三个基础,是秩序。别人说话的时候插话,在中国最多算不礼貌,但在西方国家,则有可能被视为不守秩序。咖啡桌上,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再说,也是无形中的秩序。
目前来说,西方国家的秩序感是比东方国家强,条条框框多得会让一个东方人想象不到。但西方许多人认为,秩序是保护弱者的,所以越是普通人,就越“矫情”。尤其是在北美,有人会在大街上停车告诉你不能逆行,有人告诉你烟头没掐灭是不能扔垃圾箱的,有人会向警察举报邻居家的汽车保险是过期的。
有时候这些“秩序”虽然会带来烦恼,但无非是过街时等个信号灯,拿不准的时候多问问他人这能不能做,实在搞不明白就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随大流。这样,别人就愿意和你交流了,因为他们认为守秩序的人一般不会害人,不理解什么叫“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
只要孩子们用心,做到以上三点,无论是在夏令营还是在加拿大生活,基本能做到正常有效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