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锋
京津冀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雏形已经初步显现。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三地定位明确
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详细解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规划的定调是“北京四中心、天津一基地三区、河北一基地三区”。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表示,这次京津冀定位突出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如第一次把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地位,第一次把先进制造业的研发基地作为天津的战略定位,第一次明确提出河北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则是围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展开。预计到2020年,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到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
早在去年年底,由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任组长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就提出,加快推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顶层规划中也突出强调了这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并确定了工作重点。
比如,交通一体化方面,重点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对津冀港口群和航空枢纽都十分重视。
需构建多中心
与会专家认为,到2030年,京津冀城市群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跟美国的波士华城市群相媲美。不过,杨开忠指出,京津冀区域发展方式不是成为集中连片的大型城市,而是一个分散化、多中心增长和发展的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无一不围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展开。不过,规划纲也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北京、天津与河北保定、廊坊共同构成中部核心功能区。
杨开忠指出,目前京津冀要做好两个迎接。首先要迎接北京城市基础设施的向外延伸,从而成为北京一日生活圈的一部分,包括固安,琢州,廊坊的北三县,甚至包括永清以及廊坊的本身的中心城区。其次,要迎接天津一日生活圈的扩张,把一部分县市融入这样一个天津的一日生活圈里面,这里面最主要的可能就是霸州市。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则认为,北京的服务业占比达75%左右,其对周边的最大的辐射就是服务业的辐射。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北张家口的崇礼,北京市的旅游带动了崇礼的发展,冬奥会又进一步加速京张一体化。
此外,廊坊这十年的发展,服务业占比从原来的30%增加到现在的占比40%,也和北京向周边辐射的功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其看来,河北应该考虑怎么样把服务业架构和北京紧密联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上配置交通资源。
杨开忠进一步指出,跟世界级城市群相比较,京津冀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和经济动线离海太远,应该重点把京津冀沿海地区或滨海地区大力发展起来,引导人口城市或者产业向滨海地区大转移。比如把曹妃甸特别是沧州建设成为大型城市,建议着手研究北京燕山石化向滨海地区疏解的方案。
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需要优质的生活品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认为,首都绿环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建设是下一步的重要任务,比如说京津冀建设环首都的国家公园体系,北京到2020年建设30多处环城森林公园,和区域的生态网络串联起来,形成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将对京津冀区域提升品质带来了动力。
重视资源再配置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根据纲要,未来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河北与京津的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此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议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指出,所谓一体化,最重要的是各种要素在这个地区无障碍的充分流动,做到这一点至关重要,要让所有的生产要素、经济要素和人、资本、技术都能够在京津冀地区无任何障碍的充分流动,迸发出活力,这是一体化最根本性的问题。
目前,京津冀三省市已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比如,京津冀三省市均出台了本地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接续办法实施细则,发行了符合全国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卡,为实现区域内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奠定了基础;目前三省市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名称、政策标准、经办服务、信息系统“四统一”。
李铁认为,应当对京津冀三地人口构成进行分析,并合理配置。在他看来,所谓的精英人口,只是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在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到高收入人口和所谓的精英人口,要考虑到大量的中低收入人口,甚至包括河北的7000多万人口,还有65%的农村人口,甚至一大批城镇人口。
他认为,在制定政策的同时,怎么样兼顾人口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需求,应该是政策的出发点,如果忽视了对人口的分析,过于强调跨越式,强调高端化而导致对政策的失误。
交通先配置当中,李铁还表示,要针对人口结构,提出一种多元化的选择的方式,而不能单纯的从精英阶层考虑。如果在一个城市设计当中,把城市的交通功能过度的放大,也会浪费无数的资源。
打破市场壁垒
三地协同发展意味着资本、产业和人口能够自由流动,但目前,京津冀统一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壁垒仍然存在,协同发展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
姚景源表示,要打破一体化的行政障碍,在行政、制度、规章等等束缚一体化的东西上做减法,让生产要素能够在京津冀自由流动,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根本的基础。
与会专家认为,京津冀对接如果完全按市场经济进行,难度非常大,因此要结合行政手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云中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是一个对市场很好的纲领和措施,不要不好意思承认行政力量,政府干预的力量在这个环节上需要加强。
尽管需要政府这只“无形的手”来干预,但政府和市场应该分工明确。姚景源则指出,河北的承接工作主要从基础设施上入手,把基础设施规划好,剩下的交给市场,交给企业。
刘云中指出,协同发展需要理解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即四个要素,第一是收入,第二是通勤时间,第三住房成本,第四是宜居程度,这四点决定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选择。只有解决好这四个因素问题,才能帮助人才或企业做好选择,实现充分流动。
目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方面改革重点已经明确。一是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包括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等;二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等;三是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张占斌指出,未来,如何能够在推进当中,将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矛盾化解很重要。比如三地产业转移,包括今后央企、总部从北京迁出,将来会面临着三地之间财税怎么分账问题,需要在大的格局下进行统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