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网络媒体遍及每个角落。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网络广告已成主流媒体的传播方式,各大高校增加该系列课程,注重设计理念和创意要素。
现如今,数字构建的社交媒体涉及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应运而生的数字化产业也紧随潮流交替更新。在这大环境里,除传统媒体之外,网络传播已成第五大媒体,它具有受众面广,操作性强,无条件限制,更新速度快,覆盖率高等诸多优势,突显网络的特性,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各大院校也紧跟趋势发展,与社会需求对接,开设与网络相关的课程,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
当下,使用网络的群体每日剧增,它的覆盖面广,普及性强,成为主流媒体宣传和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广告的形式多样,创意的环节与形式脱节,造成创意相对滞后,设计无新意,画面无创意,大众被观看的更多是泛化广告设计,大量占据着我们的视角,而有趣的、能引起共鸣的网络广告设计是大众比较期待的。如今,在网络比较普遍的设计应用是:形式单调的横幅或竖版的广告条、积分墙,比较出彩的形式有:全屏广告、视频广告等。诸如此类,缺乏创意的形式占据着我们的视线,收效却甚微。而富有创意的广告,浏览者并不反感排斥,而是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兴趣并对其关注,进一步加深印象。可见,有创意的网络广告对于浏览者和发布者都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网络广告是指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在互联网上发布宣传广告,它是介于平面和网络媒介的形式存在。Flash作为网络广告的主要操作软件,它是二维矢量动画绘图软件,提供了制作空间,且便于绘制图形动画、画面感知度高。
网络广告创意的起点是图形创意,而图形创意的起点是联想。联想中又包括相似、相关、对立、因果、概念。环环相扣才能相得益彰,创意才有深意,最终实现观赏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在开设《网络广告创意》这门课程的时,侧重点放在设计创意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图形的联想能力,通过图形之间内在的联系,建立关系,组成一个符合逻辑的设计,最终完成一个创意广告。
针对这一课程,我们限定设计元素,要求使用条形码,设计一系列图形联想Flash动画制作。首先,学生需要绘制图形联想的思维导图,这是思考图形与图形外部形状的联系,通过点(物体)——点(物体)——点(物体),找到图形之间的形似的共通点,用条形码置换共通点。除此之外,图形外在形象的转换直接关系到图形的动画连接,图形连贯性促使动画本身变化的流畅性和合理性。由此可见,图形联想是一个网络广告的创意环节。
再进行网络广告创意之前,我们布置一个有关图形创意联想的练习,即用三角形、圆形、方形这些基础形状,制作一个图形动画。题目本身限定了学生使用的元素,创意环节是学生自己需要思考分析。前期绘制思维导图,他们需要将基础形状联想到其他事物,找到基本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把握事物与事物的再塑造能力。其次,怎样将三大基本图形合理安排布局、转变成形?学生需要发现和建立图形与图形间的逻辑关系,挖掘内在联系,进行图像串联,让形状的变化更连贯。最后,使用Flash软件实现动画操作,即图形和图形之间动态连接,它是检验图形创意是否贴合的重要方式。前后图形的展现是否具有逻辑性,制作动画过程是否具有连贯性,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使用软件操作时,需要进行调整处理。布置这个练习,主要的出发点在于锻炼学生的图形联想和空间造型能力,学生通过基础图形的训练,Flash软件的具体操作,创意环节的把握,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意设计。
最后,在进行上述两项相关基础练习和思考,我们安排学生制作Banner网幅网络广告。通过前期的图形联想训练,学生对创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在制作Banner时,比较容易抓住重点,突出主题,衔接有序,有更强的表现力。Banner本身比较简短,表达直接,标志、图片和提示性的语言是主要表达元素,形式单一。那么,如何将图形和标志及提示性的语言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将图片和图形建立关系,结合图片和图形的外部形状,设计出视觉形象的逻辑连接,图形变化表达层次叠加,转变过渡的形式突显连贯整体,使Banner更有可塑性和形式感。
通过以上基础练习训练,学生能够掌握设计的初衷和方式方法,锻炼学生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设计思考过程。规定的设计元素没有限制学生的表达,运用组合、拆解、拼接、内置等多种基础手法建立不同的设计空间和形式,学生对创意的设计和塑造得到锻炼。
随着数字媒体的盛行,网络广告创意显得尤为主要,以Flash软件制作的流媒体形式,更容易被传播,符合网络媒体的基本需求,它消解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弥补了平面静态广告的不足,将二维平面的形式转化动态效果,形成了主流的传播方式。动静结合,视听音效,都能在网络广告中得以呈现,这是网络广告被普及和运用的主要原因。各大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针对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指导,培养图形创意的再设计能力,优化网络广告设计创意。以理论知识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操作,训练思维方法,锻炼动手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传媒系)
作者简介:李俊,(1983— ),女,辽宁省大连市人,硕士,现就职于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传媒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