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扶贫攻坚的青海样本

2015-05-30 10:48:04杜玉丹
党的生活·青海 2015年8期
关键词:攻坚村民党员

杜玉丹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这片平均海拔3660米的高原大陆上,古老黄河孕育了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宗日文化诉说着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然而由于地域、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贫困,曾如噩梦般困扰着这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甚至人民的精神。

将历史的记忆翻转到2012年,有件大事令人难忘。这年11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集中力量,精准发力,采用超常规扶贫手段,投资42亿多元,三年内全方位改变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贫困落后面貌。”

从此,一场打破噩梦、扶贫攻坚的战役在同德县打响。如今,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区即将全面落成。园区内集藏服加工、木雕工艺加工、藏文化影视拍摄制作、哈达加工等九个生产产业基地,可吸纳就业1181人;坐落在尕日干河畔的新城正沐浴在高原的阳光中;全县73个村新建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实现了标准化村级活动阵地全覆盖,成为全省牧区中的第一家;黄河岸边的贫困农牧民从“饱一顿、饿一冬”的草原深处住进了宽敞明亮的藏式定居房,昔日期盼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三年攻坚实现六个“全省第一”

有人说,同德之所以列入特殊类型扶贫攻坚,其“特”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特”在环境恶劣,基础薄弱,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特”在农牧产业几乎为零,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能,人均收入离全省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特”在贫困面广、人多、程度深,75%农牧民处在贫困线以下,居全省之首;

“特”在农牧民靠贷款生活,平均每户背负2万多元贷款,生活举步维艰;

“特”在疾病流行、残疾人口众多,因病返贫现象极为普遍。

扶贫攻坚的三年,是同德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最快,取得成效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年。三年来,在扶贫攻坚的强力推动下,同德县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9.54亿元增加到2015年(预计)的13.66亿元,年均递增12%;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由9.08亿元增加到13.65亿元,年均递增18%;全县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3.69万人下降到2014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8073人,减少贫困人口2.88万人。通过三年扶贫攻坚,同德县成为全省牧区第一个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和农林灌溉用水问题的县;第一个实现县、乡、村三级路网和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的县;第一个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建设、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和网络宽带全覆盖的县;第一个游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全面解决危房户和无房户问题的县;第一个实现全县行政村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的县;第一个提前达到退出贫困县标准的县。

全新的扶贫开发大格局,不但促进了同德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青海探索出了一条藏区扶贫攻坚的新路子、新方法、新举措。

一个普通党员的情怀

提起松多村老党员更藏太,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说:“麦桑唔(好人)”。这位村民们口中的好人,在扶贫攻坚中曾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一次次用行动引领年轻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松多村扶贫攻坚中,由于原村民活动广场地址不符合要求,需要另选一处。但符合要求的建设地拆迁费用高达30余万元,对于松多村来说是天文数字,根本无法筹措。眼看着离资金到位期限越来越近,村“两委”班子都犯难了。就在这时,更藏太找上门来,他说:“把我的庄廓让出来吧,虽说这是我留给儿子唯一的一点财产,但是我一个人,也住不了这么大的房子,拆了吧。”回去后他自己便带头动手拆除。这是一座刚刚建起来不久的新庄廓,是更藏太和儿子辛辛苦苦建起来还没有入住的新房,就这样被拆除了,更藏太没有一句怨言。一个月后,现有建设地点满足不了广场建设规划面积,更藏太悄悄把正在茁壮成长的树苗以低价卖出,又无偿让出了庄廓旁边的0.5亩林地。这一切,换来的是两层的村委会办公楼,门类齐全的健身器械,还有,篮球场上嬉戏打闹的孩子。每到闲暇时刻,村民们就聚集在广场上跳跳锅庄,拉拉家常。站在昔日自己的大庄廓前,这位不善言辞的老党员露出了朴实的笑容。这是一位普通老党员的情怀,更是扶贫攻坚中很多党员的真实写照。

在河北乡下知迈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扶贫攻坚开展期间,村里有四户特困户由于家庭贫困,无法缴纳两万元的自筹款。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和大家一起按时住上新房子。村原党支部书记索南多杰带头捐出两万元,村里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发动群众,总共捐款十万元,解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不让一户掉队,早已成为这片草原上每个党员干部的信念。党员干部既是群众的通讯员、勤务兵,也是他们的贴心人。2013年,低保户多杰加的妻子因高血压导致脑溢血,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成了植物人,至今还在医院。医药费前后总共花了十五万余元,欠了很多外债,还是不够后续的治疗费用。村里的党员们又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两万元、五千元、八百元,一笔笔捐款送到了多杰加的手中。

党旗,飘扬在海拔四千米的草原深处

“以前下雨天进村,你恐怕走几步就得拿根棍子刮一刮鞋上的泥巴,不然根本走不动。”巴沟乡松多村党支部书记杨桑杰说道。位于县城两公里远的松多村在2013年被列入全县扶贫攻坚村。当时村里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村民生活贫困,没有挣钱的门路,都留在村里无事可做,各种矛盾日益增多。在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里修起了硬化道路,建起了藏服加工厂。“为了发动大家入股建厂,我们曾经一个月里开了十七次村民大会,有好几次都是商量到了半夜。”提起这事,杨桑杰至今印象深刻。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党员带头入股,并一家一户上门动员,厂子终于建了起来,收入也很可观,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纷纷要求入股。走进今天的松多村,映入眼帘的是硬化路、太阳能路灯、统一的大门围墙,还有家家户户的太阳能热水器、窗明几净的住房。

秀麻乡达哇村地处高山谷地,山大沟深,海拔较高,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行路难,成了全村脱贫的“卡脖子”难题。建材运不进来,村民只能住破旧的木板房。在达哇村扶贫攻坚建设工作中,共有98户房屋建设任务,施工难度极大。“没想到当年就完成了建设任务,这是我们以前根本不敢想的事”达哇村村民东知感慨地说道。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项目施工难度大,村里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信心不足。村党支部书记王春和村长阿拉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一家一户进行走访劝说,使全村群众坚定了信心。为了确保房屋按期完工,村党支部组织和发动党员群众,采取人背、畜驮、摩托车运的方式,运送建筑材料。一间六十平米房子所用的木头,二十多名党员群众整整花了两天时间才背进去。在建设住在半山腰的贫困户华多家房屋时,由于没有路,找了很多家施工单位都不愿意承接,最后在乡党委和村里的努力下,才勉强找到一家县上的施工单位,但要求是所需材料必须自己备齐。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和牧民群众,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来来回回,终于将山下的建筑材料顺着羊肠小道分批次运到华多家。

猜你喜欢
攻坚村民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2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 03:17:16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14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