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奇
当下,随着大众传媒这一交际平台的不断拓展,新造词语频频涌现,与此同时,不常用的专业领域的某些词汇及其用法也悄然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们不再被原有的使用领域“套牢”,“穿”出了原来的圈子,“越”进了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先来看这样的例子:
“A炒B”的烹饪首先要确定主料B,例如,炒蛋系列里的蛋和炒肉系列里的肉,则B部分首先下锅,翻炒出底味儿,而后添加辅料A,最后再添加C/D等等,烹饪一段时间后出锅。(天涯社区2010年3月)
终于有一天,我也学会“A炒B”了,苦瓜炒鸡蛋,有图有真相。(华商论坛2011年10月12日)
“A炒B”是对某系列菜名的概括,“A”和“B”分别代指两种主要食材。我们知道,这种概括的形式首先应用于汉语的结构式分析当中,如“有A有B”、“非A不B”等,这里的“A”、“B”概括了某种形式中的变量。可见,语法构式研究中的“A”、“B”已经成功“穿越”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已较为常见。那么,在语言更新速度惊人的年代,大浪淘沙过后,这种跨领域的“穿越”现象在语言发展的一定时期内,是凭借什么优势站稳脚跟的呢?
首先,从形式结构来看,它们具有经济性的特点。
我们以最近风靡一时的PM2.5为例,它指的是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虽然这些颗粒仅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三十分之一,但是它们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形成灰霾天。今年年底开始,PM2.5这一专业术语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当中,如下面的例子:
1.“PM2.5时代的居住选择”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PM2.5时代,我们住哪里?”盘点海南8大最适宜居住养生楼盘。
2. PM2.5催热口罩市场 专家称作用有限。
这种用法,从某些专业领域中直接引入,免去了新造形式的麻烦,同时也满足了语言形式短小简洁的要求。
其次,从意义表达上来说,它们具有含蓄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温差”一词是气象预报的一种专业术语,但现在它也在大众传媒中频频亮相。如:“南北美经济复苏温差大, 巴西加息抑制经济过热”,“经济学家预测今年市场温差大”。我們能够发现“温差”一词已经被移植到了经济领域,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我们知道,经济领域中的话题通常是比较敏感、复杂的,而“温差大”恰好有分寸地把握了这一尺度,含蓄形象的表现了经济的发展状况。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让我们来看看“坏女人”们是怎样套牢他们的男人的吧”。很明显这里的“套牢”指的是情感问题,但“套牢”本是股市用语,指进行股票交易时所遭遇的交易风险,比如投资者预计股价将上涨,但在买进后股票一直呈下跌趋势。股民很容易遇到股票被套牢的情况。在股市中,被“套牢”的股票无法挣脱很形象的体现了股民被“锁死”的状态。将它引入到情感世界中,将情感关系形象化,动态化,同样,也很含蓄的传达出情感世界中两个人的微妙关系。
再次,从语用的角度来看,随着跨界现象的发生,与之相伴随的语境也发生变化。大众语境下的新应用更符合人们求新异的认知心理。同时,某一固定领域中的它们扩展开来,给我们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接受性强,拉进了交际距离。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比较新颖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上述的“A炒B”现象,以独特的形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又如,“郁闷ing”,“工作ing”这种形式,是将英语的进行时态移入汉语的日常使用中,因为人们对英语语法的熟悉程度较高,所以这种形式易被接受的同时,也达成了亲切生动的效果,从而拉近了人们的交际距离。
可见,这些形式来源于不同的领域,在它们身上有不同专业的印记,但是它们却发生了相同的跨界现象,究其原因,是传媒平台的延伸,信息交流的加快,使得这些专业性词汇的运用者由原来的专业人士逐步扩展到更广泛的群体。新的受众通过大众传媒这一独特的“语境”,接受了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形式,再经过心理世界的“内化”过程之后,又再次以大众的视角对这些词汇进行使用,从而形成了“穿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