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对教师来说,在教育学生中应善于运用宽容,对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予充分的反思时间,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在宽容中得到自省、自纠,在包涵中得到自律、自悟,最终改正错误。当然,我们对学生过失的宽容,决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
新学期开学后,我任教了一个新的班级。一天下午自习课,我刚进入班里。正当全班鸦雀无声,同学们个个都在认真复习时,有几个男生就坐不住了,一个个开始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我以镇定的目光默默地看了他们一眼,他们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可一会儿功夫就又晃动起来,其中一个同学还把邻桌的文具盒碰翻在地,“咣当”一声惊天动地。随后,班里传来的刺耳的哄笑声。此时,我没有责备,更没有训斥,而是轻轻地走过去,俯下身子,把散落在地上的文具用品一件件捡起,又一件件放回文具盒。班级又恢复了平静。那些做小动作的同学满脸羞愧,不知所措。其他同学也默默地低下了头。戈尔泰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如果说犯错误的同学是“石”,那么教师就要做让“石”臻于完美的“水”,因为只有这样,粗糙的石头才会被打磨成美丽的“鹅卵石”。何况我们的学生还小,怎么可能会不犯错误!
自习课继续进行,仅仅过了5分钟,又是那位犯错误的同学开始叽叽咕咕,吵得周围的同学紧皱眉头。下课了,我把他请进办公室,问他为什么自习课上不守纪律,故意捣乱,他竟然若无其事地回答:“我向来如此!”我说:“你这样既耽误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他一副玩世不恭的神情,甩出一句:“无所谓!”
对学生的这种顽劣态度,我并没有发火,而是伸出两只手抓住他的两个肩膀,两眼盯着他,坚定而严肃地说:“这不可以!”他猛地一怔,神色也端庄了许多。这时,我请他坐下,面对面地和他交谈了起来。开始他默不作声,后来逐渐放松,我们谈家庭,谈生活,谈学习,谈人生,谈理想......谈了了很久。他流了泪。
后来,我从原先的班主任那里得知,他原来学习态度很端正,学习成绩也不错,但由于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出外打工,很少回家,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在家带他,生活很辛苦,老人身體也不好,根本没有过多精力和能力管他,孩子自己内心孤独,导致成绩一退再退,最后,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可又看不得别人进步,于是总想制造事端,影响他人学习。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碰翻别人的文具盒竟是故意的!这是一个心灵滋生了“杂草”的同学,去除“杂草”的方法,就是在土地上种庄稼,让“杂草”没有滋生的场所。
在以后的几天,我一边观察,一边找他谈话,我发现他勤劳朴实、在生活方面独立性很强,于是,我对他这几天来出现的些许优点都充分肯定,广为表扬,慢慢地,他认识到自己课堂上不守纪律、随便讲话实在是不应该的,作为一个学生,应该遵守纪律,勤奋学习,这样才不辜负青春年华。我又因势利导,送给他一句自励的名言:“不轻言放弃就是成功,不放纵自己就是自信!”
事隔不久,听说他的奶奶重病住院,我得知情况后,连夜赶往医院。当我拎着礼品推开病房门时,他和他的奶奶一见都热泪盈眶,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他也慢慢地不再疏远我,和我无话不谈。从此,我对他也给予了更多的教育和关怀,现在,这位同学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称赞。
面对这样一个心灵滋生了“杂草”的学生,我没有放弃,没有用粗暴的方法批评他,而是与他长谈、鼓励他、鞭策他、关心他,从而渐渐地感化他。因为我明白,像他这样的学生平时听到的大多是批评和指责,因而导致他们产生了一些误解,以为老师、同学都瞧不起自己,干脆破罐子破摔,在行为上表现得粗暴无礼,甚至还经常性顶撞老师。其实,他们的情感与其他学生相比更敏感、更脆弱,他们的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这些学生,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尽量避免用批评的方式来纠正他们的过错和不良行为,而是应该善于挖掘他们的潜能和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赞扬,点燃他们自信的火种,诱导其产生进步的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我们还要细心地观察他们的行为,用关爱的眼光看待这些孩子,既能欣赏到孩子的闪光点,又能容忍他的不足,把批评教育转化为激励教育,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则寓言故事里讲;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戴着斗篷的游客脱掉斗篷。冷风拼命地吹,想吹掉斗篷,结果游客反而戴得更紧了。太阳出来了,暖洋洋地照着那位游客,只一会儿的工夫,那位游客就自动地脱去了斗篷,坐在树阴下纳凉。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委婉的说服比强迫更为有效,言辞激烈、声色俱厉的批评,只能让学生收缩“防线”,形成自闭。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和学生进行一次情感沟通是非常必要的,老师们一次简单的谈话,一次轻轻地拍肩,或者一个微笑的眼神......都有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当然,我们也应该给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因为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的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是极为正常的。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理解其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能够从思想上宽容他们,从行为上关爱他们,并积极的引导他们调整方向,改正错误,驶向理想的彼岸。
深爱每一个孩子,理解和宽容,每一个孩子并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孩子的心灵,这是教育的一种艺术。因为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只要我们保护得当,就一定能使这些将要枯萎的幼苗重新长出嫩绿的新芽,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作者简介:周丹(1986.06—),女,汉族,本科,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沣东办中心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