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苏承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走入了课堂,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
一、小组合作的提出
合作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中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推动了中领域的改革。
小组合作是一种策略,它是将班级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的任务式活动。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的目的是通过小组这一形式,减轻的心理压力,提高的参与度,落实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成效,并对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
小组合作体现了现代理念。现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对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可使每个平等地参与,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鼓励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可真正使每个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共同的目标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互相帮助,使小组的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小组合作增强了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是与教师以及与的共同活动,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因而,合作与交往能成为的主导推动因素。在小组合作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的合作者。因此,小组合作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听”和“教师问——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方式为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交流方式。
目前,合作的开展并不普遍。虽然素质已全面推行,但实际课堂中“讲授——接受”的传承式仍是主流,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应试仍占主导地位。虽然“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很早就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实际中还远未做到。在中缺乏自主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实际上我们在第二方面做得较多。为追求步调一致,教师包得过多,统得太死,压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忽视了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事实上,的重要目的就是使掌握的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改革过去师讲生听、以教师为主的双边交流方式,构建以为核心、多边多向的互动交流体制,使课堂更加符合素质中实践与创新的要求。我认为,引入小组合作有利于调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的自主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小组合作的形式
小组合作有多种组织形式。我在实践中注意结合的特点和学科的特点,采用了异质就近组合和任务驱动组合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的尝试。
1.异质就近组合
异质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组成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分出层次,可减少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也便于开展合作的组间竞赛,对低的更为适宜。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不同于传统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一般情况下,中的小组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则是在共同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小组成为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前,要对进行必要的合作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小组的组长可由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的活动可以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要求。比如,让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的难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確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课堂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应自然融入课堂设计之中。在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
2.任务驱动组合
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的合作组合。任务驱动组合一般以2~6人为一组。这类组合一般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小组成员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开展活动。
任务驱动组合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小组的时间上可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七年级上第三课是“习惯”,在讲时,教师可让小组共同讨论,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出自己的习惯,并指出其优劣,讨论交流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努力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开展任务研究型小组合作活动,比如,“不要写错别字”后,开展找错别字活动,要求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上找错别字,到报纸、杂志上找错别字等;“正确使用字典和词典”后,开展查字、词典比赛,要求制作词语卡片等;说明文时,要求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教室里的盆栽枯萎的原因,运用学过的说明文知识写一篇介绍植物的说明文。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资料和互相讨论,这既提高了的能力和应用的能力,又培养了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发挥好导学的作用,并要适时地引进竞争机制,对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