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敏
摘 要:80年代以来,接受美学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使得我国文艺学研究发生了文学的文化重心转向。本论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指出在文学接受中主要存在作家读者、潜在读者和现实读者等三类读者。对于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类型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地揭开存在于该领域中读者活动的层层神秘面纱。
关键词:文学接受;隐含读者;现实读者
是读者而不是作家占据着整个文学活动的决定性位置,文学艺术作品在未经读者阅读欣赏前,在没有成为读者的审美对象之前,只是创作者的人工艺术品,是未完成的“作品”。没有读者的领悟解释和赏鉴,文学就没有实现自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所以,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最核心最具有决定性的,读者最终把文本变为作品,赋予作品以意义,在按照自己的偏好和路径消费、欣赏和批评作品的过程中,与作家达成了交流,并且在终极意义上为作家的创作活动打分,没有读者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不被读者接受的作家创作是没有前途的,读者赋予并决定了作家和作品的价值。那么,文学接受理论是如何看待读者的呢?文学接受论认为有三个读者,这三个读者贯穿文学活动的始终,并构成一个近似封闭的循环,这个循环更本质的揭露了,所谓文学,不过是“读者”不同身份和不同场合的自我完成和创造性复制,是人类“读者”在不同意义上的自我对话。文学接受理论本质上就是读者论,读者的文学活动可以说是文学接受论的全部研究对象,对读者文学活动规律的探讨是文学接受论的根本性质。具体来说,读者包含三個方面:作家作为读者、隐含的读者和现实的读者。
一、作家作为读者
作家不是天然的,作家首先是作为人类一份子,在成长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整个文学活动的某种层次的接受者,也就是读者去学习接受已有的文学作品,包括其他知识系统、审美系统和价值系统。也就是说,作家在生发写作欲望、在表达自己之前,已经是已经存在的人类文学活动的接受者了,已经受到了先在文明和文学的影响与塑造。如纳博科夫就认为,“写作的艺术首先应将这个世界作为潜在的小说来观察,不然这门艺术就成无所作为的行当。”所以,作家在写作之前,必然会阅读已经存在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必然受到其他作家作品的影响,必然首先是以读者的身份存在于文学接受活动中并在自己的创作中传承这种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看起来是在创作,其实只是作为读者的作家在作品中创造性再现自己作为人类生产生活阅读者的感受。
二、隐含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是针对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读者而言的,是隐含在已经由作者刚刚完成的但是还没有被现实中的读者阅读的作品中的“读者”,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预想出来的能够把自己的作品加以审美客体化的设定的读者,也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后可能出现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他主要是为这样的读者写作。如伊瑟尔相信“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争取着隐含的读者,当时的读者如此,此后的读者也如此。”而伊格尔顿同样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基于其潜在的读者而作,包括该作品为谁而创作;每部作品都把伊瑟尔称之为‘隐含的读者囊括在它的代码中,在它的每一个行动里都暗示着它所期待的那位‘听者”。所以隐含的读者也是作家期待来阅读他作品的读者。
作家在创作的开始,就为自己预想中的读者写作,那么这种创作动机必然会反映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自始至终好像都在给这个读者写作,于是这个读者就隐含内嵌在作品中了。同时,作家对隐含的读者的期待和主动回应,也会表现在作家创作的其他方面,比如题材选择、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语言风格、文本内涵和审美趣味等等方面。如白居易在其新乐府中就明确了自己所期待的隐含读者:“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词。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所以,创作不仅仅是作家的个人化倾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会在创作中主动为自己隐含的读者写作,从而这些隐含的读者反过来约束了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三、 现实的读者
作家的作品完成后,被现实生活中的读者阅读到,被现实中真实的读者接受。作家的创作一旦物化为文本,也就脱离了作家的控制,文本就是独立自为的了,不再是作家的了,而只是作为自为的存在或者作为读者主体的接受对象和审美客体存在了。这些现实的读者甚至会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偏好来二次创作,把作家的第一文本变成自己的第二文本。现实的读者在终极意义上决定了作品和作家的活动,并最终完成了整个文学活动。现实的读者是文学接受的真正主体和核心灵魂,作家被抛开,而作品成为读者的接受对象。
现实的读者是作家无法选择的。不过有些现实的读者恰好与作家预想中的作品中隐含的读者相同,那么这些读者一般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共鸣也许更多。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所以,现实的读者与隐含的读者有一定的重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品被读者接受的过程也是隐含的读者转化为现实的读者的过程。但是,并不是现实的读者都是隐含的读者转化而来。许多本不在作家预想的隐含在作品的现实读者也会阅读该作品,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造和发现。所以,文学接受的发展,在根本上是由现实的读者决定的。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读者正是文学接受的主角和灵魂,对读者的理解是文学接受的关键。某种读者的身份贯穿文学活动的始终,而作家和作品只是某种读者愿望的达成。这正是文学活动的读者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