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云
【摘 要】音乐对人的情绪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用轻松美妙的歌曲促使学生心情愉快,调整学生心境,消除大脑和身体的疲劳,达到心理和情绪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
【关键词】音乐 调节情绪 丰富情感 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189
小苗需要雨露的浇灌,童心需要音乐的熏陶。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音乐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健康发展呢?我在教学中进行如下尝试:
一、让音乐调节学生的情绪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情绪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从生理及心理学意义上说,美妙动听的音乐,其声波震动是有规律的,容易引起人体细胞组织与之发生和谐的振动,改善和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的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以使人达到心理和情绪的最佳状态。
我国心理学家就曾用音乐,试验了人的心身反应。用《春江花月夜》幽静柔和的乐曲测试中发现,被试对象在躯体反应上,感到有放松的效果,并用生理记录仪测得被试者的躯体反应,如“胃肠活动”、“皮肤电反应”、“肌电反应”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当使用《欢乐的景颇寨》等奔放欢乐的乐曲时,被试对象则产生相反的效应,唤醒水平提高,整个人也感到兴奋起来,人的情绪好像受到感染一样,会随音乐而情不自禁地进入兴奋状态。那么,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应如何发挥音乐的感染力?
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让我们用轻快明亮的歌曲促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抖擞;让我们用轻松流畅的乐曲缓和学生的紧张心情,消除大脑和身体的疲劳,减轻精神压力;让我们用热情奔放的音乐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当学生运动或玩耍回到教室准备上课时,你会觉得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这时放一首抒情的乐曲,缓缓地带动学生坐下来,然后进行教学,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既能平静学生的躁动情绪,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
二、让音乐丰富学生的情感
音乐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能够使学生自然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带来心理及精神的愉悦。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简单、朴素、自然,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情感给予正确的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的道德品行、审美能力、心灵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1.拓展学生情感体验。
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根据学习不同内容,利用音乐,让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没有感恩的经历,但是,当他们聆听或演唱《感恩世界》、《父亲》、《母亲》等描写感恩的歌曲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对感恩的感受,并会激起对一切的感恩之情。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且从未有过乡村体验和感受学生,当听到《在希望的田野上》、《牧童短笛》等反映农村生活情境的音乐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从未感受过的乡村气息。不断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世界会越加丰富,认识水平也就越高。
2.情感上的升华。
通过利用音乐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心理知识的内涵。例如,教学《我的梦,中国梦》一课时,让学生齐唱《中国梦》,学生在演唱时总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些音乐使我们情绪激昂,热血沸腾,心灵受到震撼。懂得了梦想就是目标,梦想就是前进的方向。但梦想的实现离不开脚踏实地地努力,我们必须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拼搏!锲而不舍!
三、让音乐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心理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学习内容的合作性是很强的。如游戏、小品表演等内容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教师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利用配乐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在进行小品、心理剧表演时,学生们是作为一个表演整体,要求每个学生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不突出个体,这时根据内容配上合适的歌曲能培养学生之间彼此尊重、互相协作、共同创造整体美的团队精神,互相竞争和互相激励的良好意识。
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方面,音乐具备了自然、和谐、有效的优越条件。
音乐能使学生的心理获得健康的发展,能调节、培养、丰富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获得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给予学生以美的享受、爱的启迪。音乐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将浇灌到学生的心理、情感等各个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