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桐
禅宗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仅影响着传统建筑,亦影响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如何传承与发展这种特色需要建筑师在实际中探索。文中通过实例探讨日本禅文化对现代庭园、建筑的影响,研究新派设计师的实践过程。
日本庭院景观所表达的“禅意”是能将主体人物引入静谧空间,引向人生境界和精神内涵,最后引发人生感悟的一种环境哲学。在全球化热潮之下,日本民族特色亦在逐渐丢失,日本很多设计师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建筑景观中探寻着对“禅意”的更好诠释。
禅与建筑
日本的禅宗是从中国引进的,但是禅宗对日本的影响要远甚于中国。禅宗对日本人民的道德、修养、精神生活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影响着日本的茶道、书法、花道、武士道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禅宗讲究的是“心”和“顿悟”,这一传统文化必然影响着日本建筑,因此,即使是受各种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建筑亦能够体现出禅的哲理精神。
禅与现代园林庭院
传统的日本园林分为自然风景式庭园,枯山水式庭园和茶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枯山水式庭园了。枯山水庭院是禅宗在日本与园林结合的最好案例。一方面,造园师为了反映对当时萧条社会,悲凉世间的厌倦,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园林来抛弃杂念,静思人生;另一方面,后世的观赏者看待枯山水园林就像一面镜子,不但能够感受到枯山水园林的造园师设计时的内心世界,同时可以根据观赏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来对枯山水的形式进行加工和想象,同样可以感悟自我人生。现代园林常将三种园林相互融合,模糊它们的界限,创造出更适合现代建筑的园林景观。禅宗法师兼园林设计师的枡野俊明认为,“园林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息地”,麹町会馆的青山绿水园正是他想要创造的心灵深处园林的具体表现。庭园的面积有限,分布在一层和四层,都是在非常狭长精巧的空间中,设计师在这极其有限的空间之中让人们产生丰富的情感,令人们回味自然和赞美自然。首层的瀑布花园把流水的宁静、清新与悦耳声音融为一体,只期望来访者或者路人可以驻足休息,在喧闹的都市之中寻找一丝静谧。四层的两个花园则以沙砾象征流水,模仿传统枯山水利用白沙象征奔流不息的河流。水与植物沙石的完美交融,令人沉浸在这对空间时间的冥思之中。层叠的瀑布,一组组的石头,都是设计师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的一种精神纯净和至真的完美意境,将禅宗哲理与景观园林相融合,赋予了这一狭小空间恬淡出世的气氛。
时代的发展和园林使用功能的改变要求园林不能盲目照搬古典的模式,但这并不影响禅宗的传承运用。抓住禅宗在园林中的表达核心并进行创新,这需要现代设计师不只是简单地对环境进行形态的塑造,而是尝试将设计场所进行灵的抽象和升华。
禅与现代建筑空间
丹下健三认为:“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一种精神力量。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而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担任的角色应该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它能加速反应,却在最终的结果里不见踪影”。
在提到禅宗与建筑的关联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到安藤忠雄,因为他是当今把禅意空间发挥最淋漓尽致的建筑师之一。建筑的空间,在判断一个建筑精彩与否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它能将建筑的灵魂和意蕴表达出来。他的水御堂则无论从空间还是色彩方面都统一地表达了禅意的“虚无”和“空寂”。由曲面墙和直墙面相夹的狭窄空间与无垠的天空对比,引发人们对于无限与有限的思考。走到弧形墙的终点,一个椭圆形的大荷花池赫然地呈现在眼前。这种由狭窄逐渐变阔的空间过程,就是禅宗中所说的“渐悟”的过程。荷花池水面平静,没有一丝杂质和波澜,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每一个人,照出每一个人的心灵与灵魂。从荷花池中轴线上的狭长楼梯中缓缓走下,毫无装饰的清水混凝土墙把人的心灵,从尘世净化出来,随着楼梯深入水池之下,进入完全的黑暗之中。转而继续前行,被大殿满堂的红色唤醒,仿佛是涅槃重生一般,这是一场死与生的“顿悟”。建筑不仅从圆形水池,植物的四季更迭,也从空间的循环往复中,道出世间的轮回与万物的生生不息。
隈研吾作为日本领军设计师,主张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其作品常散发着浓厚的东方禅意,喜用现代的建筑材料来诠释建筑自然属性和日本的传统文化。水/玻璃住宅就是很好的一例。这座有玻璃打造的透明房屋位于高崖之上,面对大海。别墅的景观厅建在水池中的玻璃板上,水消解了建筑与景物的边缘,将人工水域与远处的海景连为一体,使得该厅仿佛一叶孤舟置身大海之中。建筑成为景观中的一员融入其中,建筑本身和观赏者都消解在环境中,使人领悟到世界的广袤与人本身的渺小。隈研吾并没有使用传统材料,却将日本的禅宗的神韵表达出来,他把关注的焦点从建筑物自身转向建筑的灵魂,表现隐忍,空寂,天人合一的禅宗思想。
结语
在当今日本建筑中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冲撞中的有机结合,使得日本传统的民族特色得以传承和发扬,在设计中更注重建筑的灵魂和意蕴美。关于设计方面,这一超越表层审美的表达过程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主体人物的情感感悟与文化内涵。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作者简介:刘 桐(1987-),女,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