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形式多样的装置艺术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理性的现状,本文试图将其与语言学结合,不再在艺术范畴内来进行对装置艺术的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门学说,寻找它与理论构建相对完善的语言学的关联性。这种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对装置艺术构建专属的系统理论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传统的架上艺术还是所谓新兴的互动媒体类艺术,艺术的相互性越来越具有深度、广度。林林总总的艺术展览,不难发现其中装置艺术的比重尤为增加,作为具有多元特征、综合展示特点的艺术,不光其中所涵盖的艺术手法、精神文化呈现多元繁复的样态,其创作人群的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作为装置艺术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场地、材料和情感。这一属性使装置艺术综合了众多的艺术门类。艺术家根据特定的展览地点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进行艺术性的空间设计和创作,来构成自身所要表达的艺术作品整体。
装置作品的整体性要求其具备独立的空间。这使得作品在视觉、听觉等方面都尽量不受到其它作品的影响及干扰。这种对独立环境的要求看似“不合群”,而在作品的表达与感知上装置作品却特别“合群”——观者的介入和参与这也是装置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因此创作装置艺术可谓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行为。创造环境将体验进行传递,使观众在特定的空间内将被动的观赏转化成为主动的去感受,这些感受不光包括内在的思维、肢体的介入,还要调动观者的五大感官: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味觉。正是装置艺术这种开放的不专属于某一类限制的属性,促使更多的艺术家综合的运用绘画与雕塑甚至建筑及文艺类别,当然还有媒体类(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各种创作手段。让装置艺术越来越可变,越来越“活”。这种现状使得装置艺术的理论研究跟不上脚步,始终缺乏系统性和整理性。因为它无法界定为单一的某种艺术类别,也无法将其与艺术作品任一形式相类比。作为强调与观者交换体验而非强调主观表达的艺术,这其中充溢着交流的媒介感,所表达与所感受,整个过程的循环与交叉,这不免让我联想到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语言。
口口相传的话语是人类最原初的交流方式,也是表达自我感官和互相进行沟通的必要手段,人类将无意义的语音按照相应的方式重组结合来构建富有意义的语素从而形成话语,所产生的不同的言语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这难道不是与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呈现表达异曲同工吗?而类似这样的关联点在语言学及装置艺术中不仅显而易见并且具有多面性。因此,运用理论研究相对完善的语言学来与欠缺研究方法的装置艺术进行交叉同构的分析,对于装置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再是将装置艺术放在艺术中去寻求解答,而是将其拿出来投入更为系统的语言学中进行类别和寻找,如果说理论是笼统的,那么将其对号入座之后进行细致的剖析和特殊性的个性化分析,则会为装置艺术找到专属的系统理论。就如同格式塔心理学所提及的“视觉场”理论,既然物理这等理性的知识都能与艺术相关联,而将感性得多的语言学与装置艺术相关联又何尝不可呢?
装置艺术作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经验的延伸。如同语言的交流依托于个体间存在于一致的语境之中。传达某个信息来使观者的思维产生介入甚至行为产生参与。调动观者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等感官这是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与说话要求回应、随即会产生对话行为的这种语言的传播意图是相似的。这也是装置艺术与语言在存在属性上的关联点。而在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构建上也与语言的构建有相似之处。
以语言学为途径对装置艺术进行剖析研究具有创新性。国内外对装置艺术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相关作品及艺术家的案例分析,以及对装置艺术的历史回顾。即使是将装置艺术单独进行探讨也是局限于将它与固有的艺术理论进行套用,将理论进行一一对位,因为装置艺术的涵盖面广,形式多样,从局部来抽样定位显得信手捏来。与语言学结合,力图不再是在单一的在艺术范畴内来进行对装置艺术的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门学说,寻找其与理论构建相对完善的语言学的关联性。使装置艺术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和整理性。剖析其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而具有的装置艺术本身的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尹小锴,(1987—),女,辽宁省大连市人,硕士,现就职于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任艺术系专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