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
摘 要:废名作为一名颇具特色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文学观念与作品受到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深入影响。他的注重文字的运用与提炼,他的注重表现人的内在情感与追求行文与想象的自由,无不一一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找到一些因由。
关键词:传统文学;废名
五四这一代小说家除了对西方文学的有力借鉴而外,更为积极的是在传统中发掘有利的资源。废名作为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作家,和传统的联系可以说比当时很多作家更为深切浓厚。他对于传统,不仅是从小耳濡目染,而且还有意借鉴,回归传统。废名自己说:“我最后躲起来写小说乃很象古代的陶潜、李商隐写诗。”并且说“在艺术上,我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一些长处又变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那是很显然的。……我爱好美丽的祖国的语言,这算是我的经验。”①正是因为废名血液里流淌着浓浓的传统的血,使得废名在全面提倡新文学,国人更多地向外看,努力借鉴外围方法的大环境下,才会显得那样的独特。
在废名的意识中,新文化运动之后产生的新文学与古代文化根本就没有截然分开过。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废名更愿意跟从周作人的看法,“岂明先生到了今日认定民国的文学革命是一个文艺复兴,即是四百年前公安派新文学运动的复兴,我以为这是事实,本来在文学发达的途程上复兴就是一种革命。……中国文学发达的历史好比一条河,……若我们要找来源还得从这一条河流本身去找,我们的新文学动力正好上承公安派的新文学运动,由他们的文体再一变化自然的要走到我们今日的‘国语的文学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他把中国的文学比作了一条河流,看成是一个没有明显断裂的整体。基于这样的认识,废名不认为五四的新文化运动是另开一番天地,它只是中国文学这条源源不断的河流流至此处的一种当然的文体样式而已。如果说有变化,也不是旧的就是所谓的死的文学,他们不是应该遭抛弃的资源,而是“各時代文学的不同有一个必然的变化在里头,古与今相生长而不相及,所以适之先生说文言文学是死文学,白话文学是活文学,而我们以为如是死文学则当生之日它已经是死的,白话文学只是文言文学的一个‘穷则变,而它自然的要与文言文学相承。”可见废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态度,认为它只是文言文学的“穷则变”罢了。白话文学当然地应该是对文言文的继承。
与这样的思想认同相一致的是,废名果然一掉头即遽然回归中国古典去,他众多的文章多是论及中国古代文学。这其中对《论语》,对陶渊明诗文,对李商隐,温庭筠的诗歌,以及对金圣叹的点评小说戏曲,进行了大量的评述。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吸引了他大部分的注意力。
虽说废名的创作生涯始于对西方文学的横移和借鉴,但他更多地继承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文章观,重视表现情感,重视语言文字,重视制作。他没有如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所借鉴的西方的文体分类概念那样,把文学创作分成诗、文、小说和戏曲。他说:“文章有三种,一种是陶诗,不隔的,他自己知道;一种如知堂先生的散文,隔的,也自己知道;还有一种如公安派,文采多优,性灵溢露,写时自己未必知道。”或者以“有全书在胸”和“无全书在胸”来对文章作了一个划分。对他来说,是以“隔”、“不隔”、“性灵溢露与否”来作为了文章区分的标准。这使得表达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写作真正回到了表现本身。而表现不是其它的,它只是表现,它是外部世界进入心灵的事实,这个事实由光和影,声和色组成(这才真正构成了世界)。它是进行操弄的作者情绪的自然流露,它是有关于运用处理文字的一系列的自然的动作,它可能只是一种絮咿,它只是“受写作之纯粹需要的影响而形成”,②这是一种“急不可待,不假思索,发乎天真,啧啧嗒嗒的幽微的奔泄”③,它成了真正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艺术作品身上,我们能感到的就是一种愉悦,一种美,即是“文章之美”,就是文之悦。
可以说,正是基于对传统文章观的借鉴以及写作本质的把握,废名对文章的要求就自然地落实到对人的情性的天然的表现上,对自由的表达的渴望上,以及对于文字的孜孜不倦的探求上。这样,情与文相互生长,相互促成,成了废名心中真正理想的文学状态。他说:“新文学的质地起初是由外国文学开发的,后来又转为‘文艺复兴,即是由个性的发展而自觉到传统的自由,于是发现中国文学史上的事情都要重新估定价值了,而这次的新文学乃又得了历史上中国文艺的声援,而且把古今新文学的一条路沟通了,远至周秦,近迄现代,本来可以有一条自由的路。”只有来自心灵,性情自然流露的文章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好文章。真正自由的文章可以是“乱写”“乱作”“自由联想”“自由表现”,即是表现性情的文学。废名回归传统,以传统的文章观去看待出现的新文学,自觉地将新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沟通和对接的。因此废名的作品,不管是《桥》还是《莫须有先生》都以天马行空,自由流畅的笔调,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了起来,达到他理想的一种文学状态。
注释:
①以上对废名的文学思想的论述,废名的观点请参看《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以及止庵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出版,《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②罗兰·巴特:《文之悦》,《絮咿》,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③出处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