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2015-05-30 10:48:04郭怡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留学生

郭怡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产生于清末科举制度废除、留学潮延续、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推崇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留学生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种,刻苦学习,立志建设国家;第二种,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第三种,不学无术、漫无目标。在这些留学生形象上有着现代作家以及他们身边留学生的影子,寄予着作家们对现代留学生的思考、批判和热切期望。

关键词: 留学生;形象分类;文学价值

一直以来,“零余者”、阿Q等被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人们却忽略了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庞大的形象群体——留学生形象。作为中国现代最早走出国门的群体,留学生们是开风气之先的大胆尝试者,是反映西学东渐的有力代表。他们身上有中国传统思想影子,又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常常体现出矛盾的行为和思想。通过作家对留学生形象的态度,我们可以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情况、主流思想和局限性。本文旨在发掘中国现代文学中留学生形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类型特点,思考留学生形象的文学价值。

一、留学生形象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留学生形象的出现要晚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学生的出现。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留学热潮是在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与美国签订《蒲安臣条约》,向美国派出上百名幼童学习军事器物,以图强大国家,牢牢守住国门。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留学几年回国便可以进入政府当官,待遇优厚。于是,留学成为了一种变相的科举,成为走进官场的敲门砖。从此,中国留学的狂潮正式掀起,公费、官费和自费的留学生络绎不绝。

清末小说中开始出现留学生的踪影,比较出名的有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中的总统黄克强、李伯元《文明小史》中翻译家辛明池。现代文学中首次写留学生题材的作品应该是冰心在1919年发表的小说《去国》。小说描写主人公英士从海外留学八年后归国,满怀热望地准备建设家乡铁路,想不到国家的战事纷扰、政治混乱,根本没有资金也无暇顾及铁路建设。并且,英士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他人公平竞争找一份工作,只有靠父亲在官场的人脉谋到一个政府科室闲职。最后,英士选择离开祖国。此后,郁达夫的《沉沦》、《血泪》、《银灰色的死》,鲁迅的《头发的故事》、《孤独者》,许地山的《三博士》、《铁鱼底鳃》,,老舍的《牺牲》、《铁牛与病鸭》、《文博士》,钱钟书的《围城》等留学生题材作品不断涌现,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留学生形象的类别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留学生性格、年龄、出身等条件各异,综合他们的留学目的、国外学习状况和回国后的表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留学生,原本心中满怀爱国热忱,回国后因为社会风气、官场制度四处碰壁、惨淡收场。一种是和英士一样满怀热情学成归来,才能却无处施展。许地山《铁鱼底鳃》中的雷教授是最早去国外学军械制造的留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厂,进造船厂还要托关系,实验经费被大量克扣。他直到去世都没有实现为国家效力的愿望。第二种是下定决心要在国内干出一番事业,大胆尝试,准备靠一己之力冲破重重阻碍,结果以失败告终。老舍的小说《铁牛与病鸭》中的主人公铁牛王明远,学成回国后的唯一愿望就是安静的搞科研,其他功名利禄的事情一概不关心,却因为拒绝同学“病鸭”提拔他做场长的机会而被无情地开除。我们在这类留学生身上看不到西方民主自由、独立批判精神的影子,有的只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懦弱和中庸之道。他们企图用前沿技术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殊不知,比器物更重要的是思想。

第二類留学生占了留学生形象群体的多数,他们是官本位思想的忠实拥护者,留学在他们看来就是变相的的科举。老舍笔下的文博士把高薪的工作和富裕的妻子作为回国后要实现的第一步,未来他准备用留学五年积累的人脉打通关节往上爬。此类留学生的出现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钱钟书《围城》中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家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①这类留学生是中西糟粕结合的产物,用外国习气为自己的腐朽思想遮掩。老舍小说《牺牲》中的毛博士是这类留学生形象的经典代表。他口中的美国精神,无关民主自由精神,全是澡盆、地毯、沙发、电影、汽车这些物质条件。到头来,他只是个吝啬鬼和性欲狂,被送入精神病院。这类人在作家笔下被塑造成跳梁小丑和社会的蛀虫。

第三类留学生,他们没有任何政治立场和明确的人生目标,贪图享乐、得过且过。钱钟书《围城》中描述的回国留学生属于这一群体。方鸿渐在各国游玩三年后一无所获,迫于长辈的压力买了张假博士文聘糊弄家里人。和方鸿渐一起回国的女博士苏文纨其毕业论文是《论中国十八家诗话》,她还时常拿来炫耀。这和许地山《三博士》中的《麻雀牌与中国文化》、《油炸烩与烧饼底成分》、《北京松花底成分》如出一辙。这是对所谓的留洋博士们的讽刺,留学生中不学无术、蒙混过关者大有人在。就如方鸿渐所说:“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说把留学这事忘了。”②

三、留学生形象的文学价值

写留学生题材作品的作家大多体验过留学生活,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他们作品中的人物虽是虚构,但都源自作家的亲身经历,对现实生活中留学生群体的印象,反映了留学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现代留学生群体并不是当时国人想象的那样——个个都是精英,是会说外语的状元。不学无术、游手好闲者随处可见。钱钟书的《围城》塑造的都是诸如方鸿渐、苏文纨、赵辛楣等庸庸碌碌之人,毫不留情地讽刺他们的缺点:庸俗、势利、好色、工于心计等等。钱钟书在小说的序中也提到:“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③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在日本留学时所见:中国留学生会馆晚上最热闹,因为许多人在那练跳舞。鲁迅还总怀疑留学生不远万里去国外租了房子是为了炖牛肉吃。大部分留学生到国外后,将吃喝玩乐放在首位,学业被他们抛诸脑后。钱钟书、鲁迅之流,都是留学知识分子中的爱国精英。当看到自己的同胞在国外胸无大志、浪费大好年华时,怎能不愤慨,这些恨铁不成钢的感情付诸笔端,变为文字,算是对留学生的一种警醒。

在留学生题材作品中,对于留学生中反面人物(上述第二、第三类留学生)采用大量笔墨进行夸张、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描摹,语言风趣幽默,博人一笑的同时表露对这类人的鄙视。老舍在短篇小说《牺牲》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毛博士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牺牲太大了!”④他的“牺牲”总离不开美国和女人:回国对他意味着牺牲了交女朋友和看电影的机会,交女朋友对他意味着牺牲时间和金钱。他在和别人谈论中国戏剧时说到:“听外国朋友说,中国戏野蛮。”作为一个中国人,完全将自己置于中国之外,还振振有词,让人又气又恨。一个世俗势利、自私虚伪的美国留学生形象跃然纸上。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拿留学生打趣的语句随处可见。鲍小姐穿着暴露,大庭广众下只穿一件抹胸,作者借留学生之口将她称作“熟食铺子”和“局部的真理”。这类反面人物身上寄托着作者深刻的反省和对其不争气、不幸命运的愤怒。

四、结语

阅读作品、对照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留学生形象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许多社会文化问题:出国留学的目的何在,留学生回国后怎样寻找出路,如何正确处理新旧文化间的关系等等。作为社会急速转型时期的产物,率先走出国门的先驱者们受到误解质疑是难免的,有人郁郁不得志走向了沉沦之路、有人受利益蛊惑违背了初心、有人退缩不前抱憾终生。但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看来,我们无法用成败对错简单评价这些留学生形象,因为每一个形象都意义深重,都给我们带来思考和启迪。

注释:

①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81.

②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75.

③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

④老舍:《老舍小说全集(第十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177.

参考文献:

[1]李兆忠.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5-40.

[2]郑春.另一种反思——现代作家笔下的留學生[J].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9).

[3]方华蓉.《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4]李兆忠.假洋鬼子的沉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J].载《上海文化》,2010(4).

[5]任衣.浅析现代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J].载《写作》,2014(15).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教室留学生》
童话世界(2019年14期)2019-01-13 07:08:20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喧闹深处有寂静
重读《子夜》再论其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
论秦观“女郎诗”的文学价值及创作心理